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管理 > 工会 > 正文

全国高效课堂 九大教学范式详细解读之一:我们是做什么的

发布时间:2011-03-27 21:48:17   来源:

 

                                                                                                                                       我们是做什么的
李炳亭

课改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一项“从课改出发”,波及全国22个省市,由40家发起校、400家成员校“共同”组成,“聚义”在“高效课堂模式”大旗下的“中国名校共同体”这一民间草根“行动研究”机构,以“探索课改的途径和方法”为追求,以“让课堂实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为宗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改变师生共同的生命状态和促进“新名校”的快速成长。
    两年来,这项“行动研究”实验,引发了全国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今天的教育患了“课堂并发症”
    一谈及教育,恐怕我们往往会把一切责任归咎于“体制问题”。诚然,中国教育必须进行体制改革,以此给学校松绑。但体制改革未必“包治百病”,诸如课堂效益低下而导致的作业负担过重、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等方面的问题。
    其实,当下制约中国教育发展最显著的问题,概括起来我们认为有“四大难题”,一是素质教育与升学的冲突;二是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冲突;三是个别发展与全体发展的冲突;四是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冲突。不“破译”并从根本上“破解”四大难题,中国教育仍无法摆脱随时可能爆发的“病变”,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我们一直认为,教育之病在“课堂”。不揪住这个“七寸”、抓住这个“关键”去望闻问切,只能犯“盲人摸象”的错误。当今很多人对教育的“诊断处置”,恐怕都有“治标不治本”的嫌疑。必须回归到课堂上,直面解决课堂问题!
    推开教室的门看看、数数吧:今天,有多少学生还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今天有几所学校还能让学生聆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教师讲、学生记”,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正在肆虐着今天的课堂。辱骂、体罚、没完没了的作业、死记硬背、标准答案、题海战术、苦学的训导……人性、尊严、自由、精神成长等正一点点从课堂上飞逝、从无数生命躯体里消失……难道知识比生命更宝贵?难道这个率那个率比一个民族的未来更重要?
    高耗低效,成本太高,代价太大。
    学校业已成为令学生十分恐惧的“集中营”、“第二监狱”、“青春的囚牢”,撕书、烧书、旷课、逃课。当从事着培养“老师们的老师”的教授都开始抄论文的时候,我们的学生上学就光剩下抄书本、抄习题、对答案了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这样长期的教育训导下,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在全世界各国中位列倒数第五!这个民族的创造力哪里去了?
     而教师呢?他们的人格、权利、发展需求又在哪里?蜡烛、春蚕、铺路石、长期繁重的劳动、无可推卸的压力。而学校,更是以扭曲发展代替良性竞争,死拼升学率、挖生源、挖教师,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今天的课堂教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改!中国的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可怎么改?路径在哪里?
     路径尽在“把课堂还给学生”,诚心诚意让学生做主人。
     新课改理念指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可怎样落实“主体与主导”?教师长期“霸占”课堂还是主导吗?不是,是“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是“主体”吗?不是,是“主导”!传统课堂就是这样“颠倒”,属于典型的“地心说”。课堂应有“道”,而这个“道”,正是“教服务于学”,属于“日心说”。辨析清楚了“主体与主导”,也便知道了传统课堂的问题所在!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做的就是把课堂交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
    课改应该从哪里入手?拉开课桌,搬掉讲台,四周全是黑板,把课桌围成“田字形”,先从改变学习状态入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从提高学习效益开始——让效果好起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动,既要求身动,更要求心动和神动,简称“三动”。课堂上让学生大声说、相互讲,走到黑板前写。课上45分钟,先预习,再交流,最后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预习——展示——交流,贯彻课堂。
    这样很“另类”的课堂如何和传统课堂区分开?我们提出了“高效课堂”概念。
    高效课堂不仅是针对传统课堂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或者仅仅是为了提高“效益”和“成绩”。我们拒绝任何的功利教育,高效课堂是一个注重学生精神成长和情感收获的教育概念,我们主张课堂要具备“三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它应该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高效课堂既要立足实然目标,即“学会”,而且还要追求会学、学乐、创学,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应然目标。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即终身发展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鲜明地提出,素质教育的“素质”是学习能力。高效课堂的灵魂是十六个字: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围绕这个灵魂,重建教育教学的两个关系,即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由传统教学关系的“教为中心”变为“学为中心”,简称“惟学”;由传统师生关系的“师为中心”变成“生为中心”,简称“惟生”。两个关系的重建恰体现出高效课堂的“颠覆性”!
    脱胎于杜郎口经验
    杜郎口,是当今中国课改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杜郎口已成为“课改“的代名词。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三个传奇。一是农业开放的典型,安徽小岗村;二是经济开放的典型,深圳;第三个便是教育的典型,杜郎口。
    小岗村启发我们的是解放生产力,深圳告诉我们的是解放创造力,杜郎口给与我们的是激发学习力。三个典型的主题词是“解放”,解放的核心是“还给”。
    杜郎口中学,偏居于鲁西北的一所农村初中,在一无好的师资、二无好的生源、三无专家引领、四无充足的办学资金、五无现成经验可资借鉴、六无民办学校的办学机制的情况下,为什么却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课改典型?《中国教师报》对杜郎口中学的报道至今已多达近24个整版。
    杜郎口书写的神话,就是课改。
    他们怎样改?
    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的教师才是好教师”!课堂必须体现出“学习的快乐”。
    围绕彰显学生的学习“主权”,杜郎口发明了一个教学模式。模式的目的不是为了固化教学流程,而是规范“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让课堂变得有效和高效。模式既是教师的教学抓手,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好比让人人拥有了方便出行、速度更快的汽车。
    杜郎口模式是“10+35”,即规定教师的讲不可超过10分钟,而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能少于35分钟。杜郎口模式的好处在于把新课改理念中强调的“主体和主导”做了明确的“量化”,从而有了一个清晰的“界定”。
    如果让学生学,可学不会怎么办?
     那就让学生寻找“合作伙伴”,所谓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于是,有了独学、对学、群学三种学习方式。当然,小组学习型组织也应运而生。
    那教师做什么?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点拨和提升”上,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给予适时的“救援”。而教师在这样开放的课堂上,在关注学生学情的同时,同样作为一个“学习者”而存在,所谓师亦生、生亦师,从而解决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即达到了教学相长和师生相长。
    如今的杜郎口,已成为中国课改的发源地和“圣地”。每天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者1000多人。
    杜郎口经验同样受到了政府的高度赞扬。连续两年,杜郎口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先进单位”,崔其升校长本人被授予“全国教育先进个人”、“2009年中国教育创新杰出校长”等。
   “临帖”实验
   早在2007年5月,我们就开始围绕杜郎口经验做一项“普适性”实验。
   最初的实验就考虑到了区域性、代表性、差异性等几大因素,如既要有省内的,还要有省外的;既要有民办,还要有公办;既要有高中,还要有小学。尤其是高中,杜郎口毕竟仅是所初中学校,它的经验适合高中吗?如果适合,是适合较差的高中还是比较好的高中?
    我们最早选择的是江苏连云港灌南县新知学校(民办)、河南省商丘市回民二中(公办)、山东省昌乐二中(较好的高中)、山东省兖州一中(一般性高中)、河北省围场县天卉中学(一贯制)等不到十所学校做实验。
    我们把这个实验叫做“临帖”,即照搬照抄。如果不这样照搬照抄,则无法验证出这种经验的效果和效能。我们的实验还有一个主要特点,即“限时性”,即要求每校必须四个月达到或接近杜郎口课堂的基本水准,我们每个月都制定一个“时间进度表”,四个月以后有一个“验收”。
    既然是“临帖”,当然需要有“帖”。为便于实验学校的实际操作,我们把杜郎口模式作为“帖子”。当然,除了10+35外,我们还有一个评价标准,即评课“三看”:学生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教师“四看”:学生课上发言,统计次数、发言精彩、发言声贝、表情动作等;以及编制导学案制度、课堂达标测评规定等。
    四个月的实验收到了“奇效”。
    商丘回民二中由一所濒临倒闭的学校一跃成为当地的课改示范校。而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新知学校更是吸引了省内外诸多学校的关注,许多人自发地去新知学校观摩学习,河北围场县天卉中学教学成绩一跃成为当地的第一名,两所高中更是同时在高考时创造了辉煌,不仅学生们强烈支持这样的课改,老师们也反应这样的课堂真是太好了,有位教师上着课突然哭着跑出来,别人以为发生了什么,她回答说“激动的”,校长们更是纷纷说,这才是我们寻找了多年的理想课堂。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就实验学校反映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和改进。如有人说这样的课堂很“乱”,像超市,那我们就集中解决了“活与实”、“放与收”、“动与静”的关系。
     课堂聚义
     经过一年的实验,我们认为杜郎口经验具有四大特性。
     一、普适性强。适合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改革,有极大的推广和实用价值,而且操作简单易学。
    二、针对性强。可解决课堂效益低下以及目前充斥在课堂上的普遍的厌学、厌教的问题,尤其是适合解决目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三、课堂成长空间大。解决了“育人”与“教书”的问题,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问题,个体发展与全体发展的问题,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问题,让素质教育变成了一种可能,前景无限。
    四、代表着课改的方向。“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凸显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培养学习能力,解决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值得深化研究。
2008年5月4,《中国教师报》山东记者站牵头,联合杜郎口中学和最初参加实验的学校,发起成立了“高效课堂共同体”,即中国名校共同体,致力于高效课堂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成员学校全部以“自发、自觉、自愿”的原则,但沿袭实验期提出的“临帖”要求,要求各校必须“一板一眼”地学,像学习书法一样“描红临帖”。加入进来的学校,地域范围很大,成员性质也更复杂,既有城市甚至省会城市学校,也有农村偏远学校甚至纯粹少数民族学校;既有小学、初中,也有高中;既有公办学校,也有私立学校。
     我们同样制定了学习路线图,即四个月为“临帖阶段”,然后半年为“入帖阶段”,最后进入“破帖阶段”。所谓“破帖”,我们的愿望是,所有参与课改的学校,必须要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所谓“站在杜郎口的肩膀上摘星星”。学习是为了超越!
      中国名校共同体现有400家成员校。如何保证实验“不走样”、不异化?我们建立了“定期服务与验收”制度,揪住课堂建评价,并强化“每月课堂大赛”活动,要求每所学校必须参加,我们又组建了高效课堂校长专家指导团、高效课堂教师专家指导团两大专业指导团队。为了扩大高效课堂的领导力,一年来,我们和全国各地教育局合作,组织33次大型的“高效课堂途径和方法”课堂展示大会,并依托早期“破帖”形成自己模式和特色的学校,成立了10处《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举办各类“课堂驾校”培训班总近200期,累计培训教师突破12000人次。高效课堂已成为当代课改最具影响的力量。
     2009年9月份,共同体首次将触角伸向另一种实验:“区域课改实验”。先前与广东市东莞黄江镇教委合作,目前已进入“验收阶段”。2010年元月,共同体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人民政府合作,整体推进殷都区所有学校课改。
    实验成果
    河南省商丘市第二回民中学,原先是一所即将面临撤并的少数民族学校,学生人数逐年减少、教学成绩多年提不上去。年轻的校长吕玉强主动要求加入中国名校共同体,严格按照要求完全“临摹”杜郎口经验,搬开课桌,撤掉讲台,预习、展示、反馈,让教师引导着学生学习,仅仅一个学期的时间,课堂变得活跃而热闹,教学成绩在学期末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校不但没有被撤并,市政府还追加投资500万元用于其学校建设。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立人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他们大胆地将杜郎口经验在辽沈大地异地“嫁接”。课堂上学生主动了,学习也更高效了。期末参加全区的统考,学校学生个人总分列第一名,比平均分高出270多分,一下子轰动东北。立人学校现已“破帖”形成了自己的“整体教学系统”。
     河北围场天卉中学“临帖”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同时对教材进行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破帖”生成了独特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单元教学”以“三型、六步、一论坛”为标志,即“预习展示课、提升展示课、巩固展示课”三种课型;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拓展、穿插巩固、当堂测验六个步骤;在“三课”结束之后,以论坛形式,以单元为总教学目标,采取滚动循环的手段,由教师“精讲点拨”,进行教学提升。同时将“教材编排”、“课时安排”、“学期计划”、“学年任务”等按照学科知识重新规划整合,提高教学效率。在高效课堂“途径与方法”专题研讨会期间,天卉中学的课堂给与会代表们以极大的震撼。凭借优秀的改革成绩,胡志民校长也在今年获得“全国百名优秀校长”的殊荣。
      一大批学校纷纷破帖。
      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主•交流模式”、河北清河五中的“整体双向教学模式”、山东临沂四中的“三五×课堂”模式、辽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康湖新乐学校的“三主模式”、沧州派尼学校的“三动三实模式”、郑州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翔宇宝应中学的“理想课堂模式”、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的“三环五步模式”等等,共同体40家发起学校教学特色各异、模式精彩纷呈。
     一大批成员校成为当地课改的示范学校。
     如杜郎口中学、山东昌乐二中、浙江台州路桥二中、江西武宁私立宁达中学、河北清河五中、河南商丘回民二中、辽宁沈阳立人学校、广东东莞康湖新乐学校等等,都成为当地课改示范学校。
      一大批校长因改成名。
      2009年9月,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被评为首届“齐鲁名师”,荣获“全国教育创新校长”。杜郎口中学再一次也是连续两年被评为教育系统全国优秀集体,徐利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江苏灌南新知学校校长徐翔被评为“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河北围场天卉中学校长胡志民获得“全国百名优秀校长”,宁达中学校长张项理获得“全国十佳校长”、“全国教育创新校长”称号,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副校长姜风平评为“全国优秀小学校长”;辽宁沈阳立人学校校长李志信、河南郑州第102中学校长崔振喜分别被选为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也被授予“全国教育科研杰出管理者”荣誉称号,其主持的《“翔宇模式”公办名校转制研究》课题荣获了“全国教育管理科研成果优秀奖”,宝应中学则被授予了“全国教育管理科研成果优秀奖”;河南商丘回民二中校长吕玉强当选“商丘名校长”。
     一大批优秀教师也脱颖而出,荣膺全国奖项。
     兖州一中李平老师、昌乐二中徐振升老师获评“全国优秀高中班主任”,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王予老师、河北清河五中梁增春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初中班主任”。
     一批校长受邀“游走”各地讲学,杜金山、赵丰平、张项理、胡志民、徐翔、卢志文、李镇西等均成为全国课改名家。一年来,共同体专家足迹遍布全国30个省市,累计讲座600余场,共同体校长集体引发“高效课堂”旋风,杜郎口模式已成为课改的“主流”。
尽管共同体为课改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些“操作”经验,但我们知道前路漫漫,肩上的担子很重。我们愿意与各界“搂抱”,为这个伟大民族的教育崛起,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我也学着说一句:春天来了,秋天还会远吗?


上一篇:改造我们的学习之四: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
下一篇: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详细解读之二


济源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