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新闻 > 校内新闻 > 正文

“我的中国梦”读报用刊征文1

发布时间:2013-06-13 09:00:51   来源:

 

《中国教育报》铺就了我的成长之路
 
济源市实验中学  李培兴
 
读报是抖擞精神的力量,读报是燃烧激情的火种,读报是催人奋进的阶梯,读报是通往成功的殿堂。这是我读《中国教育报》19年来的深刻感悟。
从参加工作时起,我与《中国教育报》在19年中共同经历了许多故事,我的成长、我的进步、我的成熟,都得益于《中国教育报》。作为一名教师,从走上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我最喜欢读的就是《中国教育报》。
19年前,我被分配到当时的亚桥一中任教。当时那里是一个刚刚合并了辖区内几所初中的新建学校,条件差,电话也没有普及,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消息闭塞,与外界沟通的渠道只能是报纸和杂志。那时,只要学校橱窗里贴出《中国教育报》,我必定从头看到尾。我经常跑到图书馆央求管理员,把上期橱窗贴出的中国教育报给我。时间久了,管理员就把从橱窗里取下来的中国教育报放到一边,等我去拿。我被《中国教育报》上面的许多栏目和文章所吸引,觉得它距离自己很近,也很亲切。渐渐地,我发现我逐渐离不开《中国教育报》了。每天早上9点邮递员送来报纸,我只要没课就会准时在收发室等待看报。这样,我养成了每天认真阅读《中国教育报》的好习惯,如果哪一天没有读,总感觉少了一点儿什么。
19年来,在中国教育报的怀抱里,我如鱼得水,学会工作、学会做人。白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晚上,读报学习,心无旁骛地品尝知识的硕果。有了中国教育报,我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就有了不懈动力,就像上足了发条,全身心地投入到火热的工作中。
  每天与《中国教育报》为伴,心智得到润泽,感情得到升华,工作起来也就更加得心应手。有了《中国教育报》的陪伴,我就像行驶在黑暗隧道里的列车,忽然看见了前方的出口。不知不觉地把报中的人物和经验作为自己的“定海神针”。之后我创新教学方法,打造精彩课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我的人生之路似乎也因此一步一个辉煌,近年来,我获得各级单位颁发的奖牌、证书、奖状摞起来足有两尺多高,数一数,竟然有100多个。许多人说这些是我自身努力的结果,这是不知内情,其实,我的成长除了学校领导的培养教育外,还有《中国教育报》对我的影响和熏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教育报》铺就了我的成长之路。 
《中国教育报》更成了我教育教学工作的好帮手。李希贵、魏书生、蔡林森等优秀校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成了我学习的榜样和教育思想形成的主要来源。河北衡水中学y=kx+z的教育函数、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预习、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改革,不断丰富我的教育理念。无论是报上刊登的新闻报道,还是副刊作品,每篇我都细心拜读,并将报上的好文章剪贴了600篇,以备闲暇时品味。我还把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中国教育报》上去寻求答案,把从报上学到的知识再带到教学工作中去实践。 
我不仅自己读报、用报、剪报,还经常把《中国教育报》介绍给同事和其他教师。比如我会把“教师周刊”介绍给政教主任,让他学习和培训班主任;把从“读书周刊”中获得的知识介绍给全体教师,号召大家要做一名善于阅读的教师,并给大家提供读书目录。
《中国教育报》传播的是精神上的正能量,让我忠诚教育事业,无怨无悔地扎根基层,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每天的阅读让我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实践也得心应手,也让我逐渐产生了信心。如果说《中国教育报》是我成长的“思想导航器”,一点儿都不为过。  
  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不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带来的需求,我坚持了19年的良好读报习惯,从中学习与自己工作相关的知识。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不仅要当好一名教员,而且还要当好教研员,向研究型教师发展,通过教研来唤醒自己的问题意识,培养反思习惯,提高执教能力。为此,我细细揣摩报上的文章,利用双休日,牺牲节假日,放弃寒暑假,笔耕不辍。功夫不负有心人,19年来,我先后在《中国教育报》等8家报刊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从教19年,我一直孜孜以求,把《中国教育报》当作我终身学习的教材、终身的朋友,她引领我幸福成长。
感谢你,《中国教育报》,一路走来有你相伴,我的教育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愿《中国教育报》越办越好!
 

上一篇:市实验中学举行“实中梦 我的梦”演讲比赛
下一篇:“我的中国梦”读报用刊征文2


济源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