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德育之窗 > 自主管理 > 正文

2011------2012学年寒假学习班发言--------刘玉玲

发布时间:2012-02-23 16:45:15   来源:

                                                                              行走在学习的路上
                                                                           路只能靠自己走,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永远长不出美丽的翅膀。
                                                                                                                                                                             ——题记
一、起步
       小时候,我家的隔壁就是一所小学的学校,大伯家的哥哥、姐姐就在那里上学。没有到上学的年龄,就开始跟随他们上学。他们在室内听,我在室外听,老师提问,他们不会我就大声说。上了学,我是学习比较刻苦的一位,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不敢偷滑耍奸。背诵是我的一大爱好,无论是有点趣味的英语、语文、地理、历史,还是枯燥的政治,所有需要背诵的科目我都喜欢,那些在同学们眼睛里乏味的令人不堪忍受的长长的论述我背起来一点也不觉得困难,熟练到每一道题在教材的哪一页、哪一幅插图的旁边,每一句话从哪一个字换行心中都清清楚楚。
因此,常常迎来同学们的赞叹,得到老师的青睐。尤其是语文和英语课,只要有背诵,我从来都是老师心中的一号种子选手,也从来没有让老师失望过。这么多年过去了,原来的同学见到我都还能说起我当初背诵过的课文。
二、磕绊
      融入到学校的教师群体中,突然间,我找不到自己了。
这里的老师都和我一样年轻,都是选拔出来的人。那时的我18岁,认为要保住这份职业,捧牢这个饭碗,站稳这个讲台,需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还没有站稳脚跟的我,由于要强,就急不可耐地抢跑了——为了让自己的教学素质出类拔萃,我每天晚上坚持在教室练一个小时的板书;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精心备每一节课,挖空心思想新招,尽量做到不同课型有不同的教法;我牢记着“一个好老师首先应该成为学生朋友”的名言,努力把自己和学生融为一体,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付出努力。
       总以为付出就有收获,总以为努力就能长高,哪知道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痛苦拔节的过程。现在想想当时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想想那执著那幼稚那快乐那不屈的样子。我不由得哑然失笑,也不由得为自己感动。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磕磕绊绊一路。
记得第一次邀请校长听我讲课,上的是《最后一课》。自以为准备得非常有创造性,自信地踏上讲台,先用十分钟让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内容,明白了为什么命名为最后一课,然后又用30分钟认真梳理了一遍,品词析句感情诵读,整节课热热闹闹地下来了。兴致勃勃地等待校长的表扬,没想到看到的却是校长失望的眼睛:“你十分钟就把课文学完了,又用三十分钟重复学习了一遍。这样重复学习价值在哪里?上课不能只求新求异,要遵守教学原则,尊重教学规律。”看着校长凌厉的目光,听课的老师一个个悄悄溜走,我知道:这个第一次,失败了。
       这一次的失败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明白了路只能靠自己走,明白了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永远也长不出美丽的翅膀。从此,我努力的工作和学习,虚心请教。每天晚上办公室备课,向老教师请教。他们毫无保留地帮助我这个新手,有的还慷慨地把备课笔记给我看。为了提高上课质量,我开始先听老教师的课,再依样画葫芦。就这样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苦”自不必说的,但那阵儿年轻,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那段时间也累坏了我的学生。也许是我的努力感动了上苍,那一届学生毕业时,我所教的成绩是镇里第一。
 三 、追赶
      “如烟往事终成昨,阳光总在风雨后。”我是一个永远相信明天会更好的人。
       二OO二年暑假,正值教学方面有所收获的时候,我的工作调动了,来到了实验中学任教。离开了熟悉的工作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工作也不再只是教书,又加了一个班主任,极度的不适应。
        为了使自己很快适应新的环境,我尽可能多地利用时间来学习,白天在学校累了一天,晚上还要把备课的任务带回家去。想偷懒不干的时候,只要想到离开时校长送给我的“实验中学那里没有鸡只有鹤,不要幻想能够鹤立鸡群,要想出类拔萃只有长成骆驼!起点低,起步晚,要想在学校里的住脚,惟有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些话,就有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力量。那些话我牢牢记在心上,也体现在我的行动上。班主任经验缺乏,我就勤到班,多向搭班的卢海战老师及同年级的班主任请教。那一年刚好开始语文新课改,自己也没有参与培训,新的理念没有。备课方面向办公室内的两位老李老师请教,经常去听备课组的老师的课,也请他们去听我的课,为我指点迷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课堂,如何构建教师的新角色,怎样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如何把思想转化为技术实践于我们的课堂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特别研究了纪芳、张洁、社敏的课堂,我发现,她们课堂的精彩不在于运用了什么亮丽的技术,而在于她们的目光总能透过文本犀利地看到文本背后所蕴藏的价值,总能找到特殊的切入点和生发点,总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引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多元化、个性化阅读。看看他们的课堂,想想自己的教学,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我建构不出如此富有哲理的、创造性的精彩的课堂呢?一段话解开了我心中的结:“一堂课的精髓就是那些别人无法模仿的东西,朗诵可以模仿、处理字句可以模仿、结构可以模仿、煽情可以模仿、开头结尾的方式可以模仿,但对文本认识的高度,以及在拥有相当知识背景的前提下选择的切入点是无法模仿的。”原来,课堂的精彩来源于教师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原来,语文课功夫在课外!
       反思一下过去的教学,的确,我总是在理解训练的浅层次上下功夫,我总是费尽心机的思考如何用技术来支撑课堂,努力把一篇短短的文章花样翻新地揉来搓去,并乐此不疲,总是把学习的最大收获定位在积累语言、体会情感上。哪里想到过探究深层次的问题。我陡然间明白了自己在教学中最大的不足是不能透过文本犀利的看到文本后面隐藏的东西,不能把视野扩展到这一类的文章中去,不能踏着一篇文章跳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去。想到这里,突然间觉得心胸开朗了许多,那登高望远的开阔让我感到心旷神怡。现在每上一一节课我都要从教学行为,从教材解读与设计、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课堂细节的处理等层面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这节课,我投入激情了吗?对教材的解读,有更恰当的角度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可测吗?这节课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是什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如果重新来教这节课,哪个地方最值得改进?
       那是一段艰难而又快乐的日子,那是我的再创业,就像当初走进教师行列一样,为了让老师和同学们对每节课都心存期待,我常常投入地对待每一篇课文,仔细地探究每一个疑点难点,一次次开动脑筋,一次次尝试创新,争取让每节课都因其独有的特色而精彩,这思考让我拥有了一个个美丽的瞬间。默默地努力,悄悄地前行,不为别的,只为能在学校站得住脚,能对得起自己的学生,能对得起自己。07年,被评为市中招优秀教师,08年被评为市优秀监考教师,09年,被评为市百佳文明教师和市优秀教师。
四、参与
       2009年参与了市里的名师培养对象的选拔活动,没想到的是我能一路坚持下来,最后成为培养对象。深知自己基础的薄弱,深知自己的几斤几两,不愿也不想给学校丢脸,开始迫使自己去学习,用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这个活动团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四周的人均须仰视。瞬间,便让我感到了可怕和茫然。原来在我的世界之外有这么多优秀的人存在。行走在他们之间,我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在一点点缩小缩小再缩小。在和大家的交流中,在读帖发帖跟帖中,我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读书的魅力,我总是被他们那诗一样鲜活灵动的语言所吸引,为那敏捷的思维所陶醉,每当这时,我的心中总会萌生一种读书的渴望,于是,我也开始了原来最不喜欢的名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阅读。输送给我的有“思想和技术的关系”,有“教师的知识结构”,有“理想课堂的模式”,还有“有坡度阅读”的理念,每一次的跟帖交谈,我都能感受到内心积累的增多。那些曾经让我不屑一顾的名著是那么美丽,那些我曾经怎么也走不进的深奥的理论变得那么可爱,有坡度阅读的理念让我感受到了啃书的快乐,我竟然也能把《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批注下来。现在想想,要不是这一活动促使我去阅读和批注,给我十年的时间我也做不了这件事,没想到不到两年的时间竟完成了。
       一位朋友说,2009年对我来说是起飞的一年。的确,2009年,我开始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我高兴我站在了新的起点,长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六、学习
       2010年11月26日,我有幸成为济源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中的一员,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为期十天的培训学习,聆听了顶级专家学者的报告。头脑不断地被专家们先进的理念刷新着,思想也不断地被教授们精彩的报告涤荡着。
       1)王建军教授的“要想改变:找到一面镜子,可以对照。”
王老师谈到教师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时,他说是因为缺少一面实践的镜子,没有第三只眼睛帮助客观对照。他提出教学实践中,看自己教学录像是“照镜子”的好方法。平时的评课靠印象评,但每个人的印象不同,评课并不客观、完整。找到了“课堂录像”这面镜子,通过课堂细节观察,就可让模糊的印象清晰呈现,就会作出很多改变的自我建议,找到提高的起点。
       2)李政涛老师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李教授的授课方式很独特,他思路清晰,语调平和,一边讲一边把一些关键的词语在电脑上直接打出来,与我们互动交流。从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案例,每一处结语中,都强烈感受他自身这么多年从“生命自觉”到“智慧自觉”的修炼。如他送给我们的话“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3)吴亚萍老师——“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
她指出我们备好一节课需要做到:一要读学生,了解学生潜在的状态,;二要读教材,研究教材的育人价值、提升内容;三要定具体目标,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既要教学生学结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还要教学生运用结构。她说“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
       每一次的学习,我们面前就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享受一种收获的幸福感。让我觉察到我们与他们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一个教师的价值,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正如于漪老师所说“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要一辈子学做教师!”听他们的精彩的讲座,既有久旱逢甘霖的畅快,又有一种责任在肩。记得李政涛老师在做报告时送给我们一句话:眼镜框、眼镜片,就是你的视角,人最怕偏狭、狭隘,人是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看课堂的视角的。衡量是否有效,有一个尺度:离开华师大,你的眼镜变了没有?如果离开华师大,镜框、镜片、分析框架不一样了,学习就有效了。
       此次学习,就如我人生与职业生涯的一次加油和换血,让我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开阔了视野,既领略了大上海教育的魅力,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发展的空间,使原有的专业成长目标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提升,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自己专业成长。上海之行留给我的是永恒的思考空间,它将激励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和超越。
       《要平凡,不要平庸》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是一句简单的话,进步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可能做到,但是每天都进步,恐怕大多数人难以完成。我也是一位平凡的教师,如何让自己在平凡的同时不做平庸之人,我相信,就是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学习,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
                                      


上一篇:实验中学好人好事奖励制度
下一篇:济源市实验中学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方案2012


济源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