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解决方法
一、 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
1、学习心理障碍
这是一个带着普遍性的问题,只是每个学生的程度轻重不 同而已,由于中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学习负担重,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使其对学习、考试产生焦虑、冷漠或恐惧心理,心情烦躁抑郁,好发怒,不想学习,上课不愿意听讲,影响课堂纪律,作业马虎,疏远他人,怕与同学和老师接触,害怕考试,用作弊来反对考试,对重要考试甚至想通过伤残自身来躲避。这些心理障碍如得不到有效控制、疏导,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甚至恶性循环。
2、性认识的障碍
中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性生理不断发展,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对异性充满神秘、好奇、好感。但由于学校及家庭对性教育的滞后,性心理交往不适应,在异性面前或过分拘谨、局促不安,手脚无措,无法以平常心态大大方方地与异性交往;或过分热衷于性引诱,沉溺于性幻想、冲动、并渴望得到体验,产生早恋现象,甚至走上越轨、犯罪的道路。性障碍已成为中学生最常见、最难以启齿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3、人际关系的障碍
从小学时代进入中学时代,中学生如何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是他们能顺利完成青春期过渡的重要前提。但妒忌、自卑、多疑、冷漠或孤独等不良心理品质,往往造成了他们不能正常处理师生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与人交往或退缩畏惧、自卑孤独;或妄自尊大、目中无人。他们不愿合群,不愿与人接触,总是游离于集体,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对人心存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内心感觉孤独、寂寞、空虚而又无法排解,心理矛盾日益加剧和突出。中学生人际关系的障碍常被其性格类型所掩盖,不容易收起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障碍越来越严重。
4、自我意识的障碍
中学生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对事物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观点,不愿盲目遵从,自我意识逐步发展。但此阶段的中学生正是从儿童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半成熟、半幼稚与独立性、依赖性共存,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呈波澜起伏状,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无法正确把握,看待问题固执己见、片面华和绝对化,爱按照个人好恶和一时心血来潮来论事认人,缺乏理性和客观标准,遇事沉不住气,易受激怒,往往火冒三丈,唇枪舌战,甚至拳脚相加,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对待自己要么过低估计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自我否定,自我压抑,悲观失望,有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要么自我意识膨胀,过高估计自己的现状,甚至认为自己比谁都强,常做“白日梦”,把幻想当现实,而一旦遭遇挫折,则萎靡不振。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既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严重影响着我国未来国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的提高。目前要求加强青春期心理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那么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如果仍把这些现象单纯地当作“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 问题来解决,或热情教育,或严肃批评,从德育的角度来解决问题,恐怕是难以奏效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单纯而孤立地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思想教育和知识传授,还应重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教育,特别是当前在我们农村,“留守中学生”越来越多,家庭教育亲情的缺失,在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使许多中学生犯有轻度的各类心理疾病,或上网成瘾、逃学、辍学,厌学,学业成绩下降,如不及时疏导,就有可能走上歧途,影响耽误孩子的一生,为此,我们根据我校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即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二)心理辅导的目标
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但心理辅导毕竟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其目标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认识、掌握周围环境,同环境保持适应,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应付危机、摆脱困难,并增强应对逆境与压力的能力和勇气。
使学生能去除特殊症状、改善行为、化解负向的或冲突的思想与情感,指导学生作选择、作决策、制定行动计划,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寻求生活意义,认清自己内在潜力与资源,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使其能过健康的、有意义的、充实的生活。使学生轻装上阵,怀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学习,会学,乐学,继而提高学业水平成绩,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
根据我们对心理健康层次的理解,可以把上述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适应”处理的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人际关系)问题,调整的重点是人的行为。“调节”处理的是个人内部精神生活各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调整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第二是寻求发展,就是要引导学生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担负起生活责任,扩展生活方式,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良好的社会功能,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简言之,这两个目标也就是要引导学生达到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然后怀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吸取知识的过程中去,继而提高学业水平成绩!
(三)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
1、激励性原则:辅导老师应尽量接受学生的弱点,不要过多地批评和指责学生,要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树立现实目标,使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并让学生明白班主任是不会以老眼光看人,以使学生达到自我悦纳、自我肯定的目的,并产生一系列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促使心理健康发展。
2、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要求我们在制定心理辅导计划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确定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时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时,要创造条件,为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3.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兼有矫治、预防与发展三种功能,不过就整体而言,应该是预防、发展重于矫治。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1)心理辅导工作应取主动态势,宜未雨绸缪,注意防微杜渐。平时应针对正常学生主动开展各种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认知性、情感性、行为训练性质的辅导活动,以提供一些对学生成长有益的经验,增强其应付变化的能力。 (2)对于那些社会处境不利的学生、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的学生、自我期望偏高而又屡遭挫折的学生,应及早发现征候,重点实行早期干预。
4.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要点:(1)尊重学生个人的尊严,以平等的、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2)尊重学生的选择,辅导教师承认每个学生是自主的,具有抉择的能力和做决定的权利。(3)运用同感的态度和技术加深对受辅导学生的理解。 在同学生谈话中,教师不但要理解学生明确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感受,而且要觉察出学生故意回避,或以隐喻形式透露出来的深层含义,并把这种理解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作更自由的、深入的探索。
5.学生主体性原则
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要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 心理辅导不以传授系统学科知识为目的,其内容的选取与安排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 围绕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来进行。(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唱主角”。在活动设计中要给学生发挥想象留有余地, 在辅导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作为协助者, 教师应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宜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 例如:“请听听我的意见”、“我想作一点补充”、“如果这样看是不是更全面”等。
6个别化对待原则
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强调对学生的个别化对待,是学生辅导的精髓。贯彻个别化对待原则,应考虑到注意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对不同学生实行区别对待,认真做好个案研究。个案研究的对象是单个学生,通常是学校里的特殊学生、适应不良的学生。开展个案研究,积累个案资料,有利于探讨个别化对待方面的经验,提高个别辅导的实效。
7.整体性发展原则
心理辅导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从社会价值取向看,它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从满足学生自我完善的需求看,它注重学生知、情、意、行几方面协调发展。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人的局部、人的智能侧面,或仅仅是人的心理障碍。
四、具体工作思路:
(1)建立心理咨询室,建全相关制度,成立心理咨询QQ群,心理咨询热线。
(2)用“心灵之音”广播站、“心声报”、讲座等形式加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工作。
(3)和“家长协会”常交流沟通。
(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如开设心理卫生课、青春期教育课,向学生传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5)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这种课程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主,内容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学生认识、情感、行动全面投入,组织上以教学班为单位。
(6)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7)结合班组、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8)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上一篇: 烟酒对人的危害
下一篇:校园春季传染病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