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宣成:教育学博士、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全国中学课程改革小组成员、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特别奖获得者、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 读课是从“读书”一词引申出来的一个概念,它倡导用读书的方式去研究课例,反复把玩、揣摩体味
■ 读课强调的是个人对课例的感悟,因此往往需要教师在静心独处中对课例进行深度的思考
■ 有的老师听了那么多课,看了那么多课堂录像和教学实录,自己也写过许多“课堂叙事”,为什么还没成为名师呢?
一个教师要想从平凡走向卓越,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读书,二是“读课”。两者缺一不可。关于读书在教师专业中的作用,相关的研究和论述很多;而有关读课的一些问题,如什么是读课、其价值何在、怎样读课等,学界尚没有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以语文教学为例,试着对这个话题做些探讨。
什么是读课
读课是笔者从“读书”一词引申出来的一个概念,它是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的一种方式。读课与我们熟悉的听课、观课的教研方式既有很近的“血缘关系”,又有很大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研究对象来看,读课比听课、观课所涉及的课例类型更多、范围更广。听课一般局限于教师的现场教学,观课则在现场教学的基础上,扩展到了录像类课例。读课则进一步扩展到了教学实录、教育叙事等文本类的课例,而且根据读课的需要,我们还常常需要将同一课例的录像和文本放在一起做“比较阅读”,以便从中发现并提取有规律性的东西。
第二,从研究方式来看,读课比听课、观课更灵活、更细腻。它倡导用读书的方式去研究课例,反复把玩、揣摩体味。一课在手,我们可以周而复始地读,可以翻来覆去地读,可以拆卸组装地读。可以说,读书的方式有多少种,读课的方式就有多少种。
第三,从研究深度来看,与听课、观课相比,读课要求对课例的剖析更为深刻。对一个课例,我们既要读得进去,又要跳得出来。就像读书一样,要让课例在自己的心里经历一个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过程,直到将其了然于胸,能够活学活用为止。
第四,从研究的主体来看,与听课、观课相比,读课是一种更为个性化的活动。听课、观课强调教师的集中观摩和研讨,在这类教研活动中,课后的讨论非常重要。而读课则是一种独立的课例研究活动,它强调的不是同侪的讨论,而是个人对课例的体悟,因而往往需要教师在静心独处中对课例进行深度的思考。
为什么要读课为了证明读课在名师成长中的重要性,笔者以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为研究样本,对入选该套丛书的语文名师进行了个案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人在博览群书的同时,也大多在读课方面下足了功夫。其中最典型的是余映潮老师,他在《余映潮讲语文》一书中专门罗列了一种方法——“名师跟踪式研究”。在介绍这一方法时,余老师详细记述了自己对特级教师胡明道授课技艺的研究,其用心之细、研讨之深、提炼之精,展示了高超的读课水平。不仅如此,余老师所首创的“板块式设计”,也是在研究上海特级教师沈蘅仲的课例时顿悟出来的。李卫东老师在回味他的“语文人生”时,也饱含深情地记述了他师从著名语文教学专家靳家彦的经过。书中谈到,在和靳先生学习时,他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看先生的教学录像”。“一堂课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听上许多遍……每有心得,随时记下……这些教学录像看的次数多了,靳先生的教学语言都熟记在心了,再看的时候,就在心里跟着先生同步地说着”。李卫东老师哪里是在读课,他分明是在“背课”呀。入选该套丛书小学卷的王崧舟老师则把课例研究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葵花宝典》,他是以面壁参禅的功夫来读课的。武凤霞老师读课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她只要听说哪里有教学观摩会议,哪怕是自己掏钱也要参加,在“行行重行行”的不懈探寻中,其教学技艺不断提升,终于在全国课堂大赛中一举成名。阅读这些名师的经历,我们能深深体会到读课在名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怎样去读课
和读书一样,读课也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读课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课的过程中,悉心琢磨,及时归纳,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读课方法。下面提供三种读课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专题分析法
该方法指的是教师针对教学中的某个专题,如导入、提问、朗读、小组合作等,选取多个课例进行比较研读,从中归纳出具有规律性的方法或策略。
专题分析法主要用于不同课例的比较分析。使用这一方法时,我们要常常问一下自己:面对同一个教学问题,不同的课例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有何异同,我们从中可以提炼出哪些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下面我讲一个自己用专题分析法读课的例子。
2005年,《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的七八期合刊推出了“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专辑,我就用专题分析法从中“读”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例如,在研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特级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总是变着法地让学生提问题。于是,我就以“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为专题展开了课例分析,最终从中归纳出了开放式、引领式、激趣式、讨论式等四种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
(二)情境填空法
这是特级教师王崧舟提出的一种方法。在《王崧舟讲语文》一书中,他详细介绍了自己如何用这种方法研读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新型玻璃》一课。笔者根据王崧舟老师的介绍,给这种读课方法下了这样的定义:当读课者遇到课例中某个较难处理的情境时,不是直接看授课者的处理,而是像做填空题一样,自己先设想一两个解决方案,之后再与课例中的处理方案进行比较,以此体悟教学的技巧。
使用这一方法,我们要常常问一下自己:“如果我在课堂上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
情境填空法主要用于对录像类和文本类课例的分析,当然,在观摩现场教学时,它有时候也能派上用场。比如几年前我教《强项令》(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一课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说说‘强项’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结果一连提问三四个学生,都没人能答出来,课堂的场面非常尴尬。课讲完以后,我征求大家的意见,年轻的范老师就直言不讳地对我说:“申老师,你让学生说出”强项“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这个问题设计得不好。如果让我问,我会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问他:‘你的强项是什么?’而后再问他强项的意思,估计他会答得比较好。”您看,范老师就是一个有心人,当我的课堂教学出现困难的时候,她及时做了“情境填空”,替我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思路。正因为“读课”用心,几年下来,范老师已经是响当当的“市级名师”了。
(三)结构梳理法
前两种读课方法主要针对的是局部的课堂教学情境,而在课例教学中,如果总把目光放在局部,就可能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弊端。德国教学法专家迈尔在《怎样上课才最棒》一书中列举了优质课堂的十条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清晰的课堂结构”。由此可见,梳理课例的整体结构在读课中具有重要作用。此时,我们就需要采用另一种读课的方法——结构梳理法。
所谓结构梳理法,指的就是读课者在复杂的教学事件中提取出主要的教学活动、梳理出主要的教学线索,推断出核心的设计理念。
使用这一方法时,我们要常常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 这节课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
* 这些教学活动是靠哪一条或哪几条线索贯穿起来的?
* 作者这样设计的理念是什么?
为了便于进行结构的梳理,我们还可以参考或开发一些教学设计的模板,有了这样的思维工具做向导,对于课例结构的分析就会更为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