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材料八 课改的本质是“学改”而非“教改”
课改的本质是“学改”而非“教改”
导 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式的变革才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唯一目标,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只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手段。
学生的在校时间70%以上是在课堂里度过的,“课”改自然引起了所有校长、教师的高度关注。因此课改以来,全国范围涌现出的“课改名校”大都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名校,这些名校为“课”改提供了样本和范例,也带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在课堂不再一讲到底,愿意主动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分享成为课堂的常态。与过去教师把控课堂相比,这似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问题是,有了这些流程是否就真的实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我听过一节数学习题课,是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了4道题,点名4个学生到黑板上做题,其他学生自主完成,用时12分钟。之后,学生用6分钟小组讨论,分享做题的收获,探究做题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教师点评这4道题,聚焦了学生做题的步骤,并对其中的一道题进行了重点讲解。此时,离下课还有8分钟,教师又点评了当日午练中的两道难度较大的题目。
这节课上,有自主学习,有小组讨论,有合作探究,也有教师的点评精讲,形式上符合新课堂的要求。但细究课堂流程,学生讨论流于形式,有的小组仅限于把做题的步骤“说”一遍,教师的点评没有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分享等课堂教学形式成了装点教师新课堂的工具,一切为完成4道习题的“教学任务”服务,课堂围着“教”来转,课堂改革成了“教”的改革。
这不是课改中的理想课堂,但这样的课堂不在少数,至于讨论有无必要,分享价值如何,有时连上课的教师也说不清楚。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深刻把握“课”改的本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式的变革才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唯一目标,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只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手段。当然,这个手段非常重要。
同样是一节数学习题课,当我走进教师刘雅琴的课堂,景象大为不同。
刘老师也是用这4道题上课,所不同的是让学生学会解题的同时,借由4道题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点、知识困惑点,并带领学生自主破解,最终掌握解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程序性知识。
上课伊始,刘老师与学生用2分钟回顾了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并比较了两者的异同。接着,开始了一系列追问:拿到题就做吗?学生们回答:不是,要观察。如何观察?学生们接着回答:竖着看,并列举了几个例子。刘老师说:空口无凭,做题为证。于是,刘老师给出了第一道题,6个小组各有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自主完成。7分钟后,见大部分学生做完,刘老师便追问:为什么有的同学没有做完?在哪里卡住了?刘老师继续引领:6位同学的做法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哪个方法更简单?继续追问:方程1和方程2,谁减谁,一样吗?哪一步容易出问题?学生的问题在不断追问中暴露无遗,思考在追问中不断深化,问题在追问中破解,知识在追问中完善。
解决第一小题,竟然用时22分钟(含学生做题时间)。接着,做第二小题,并在完成后,刘老师进一步追问总结:看到一个方程组,如何用“适当”的方法求解?
到了这里,解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程序性知识基本落地了,于是,刘老师安排做第三、第四小题。此时,离下课还剩12分钟。
学生做题的速度明显加快。3分钟后,刘老师见大部分学生已经完成,便发出了提示:没有完成的同学不做了,在小组内交流,到底在哪里卡住了?
各小组讨论热烈,问题在讨论中得到解决,刘老师让几个学生分享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收获。
同样是4道题,直到下课才全部解完,看上去效率低了不少。但我们感受到,在刘老师的课堂上,解题不是主线,教师的教学围绕学生的解题疑惑和问题转,一切为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在前文提到的那位教师的课堂上,只有僵化的4道习题,看不到学生在哪里。
聚焦学生的“学”,改革学生“学”的方式,致力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课堂教学改革要达成的理想课堂,也才是切实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
建设这样的课堂,你我共同努力!
上一篇:学习材料七 妙招 | 课堂讨论没效果?北京实验学校校长教你30招
下一篇:学习材料九 请别老想着“请教”别人,能帮你的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