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研修团队 > 正文

《雪》教学实录(樊静)

发布时间:2011-05-29 21:58:56   来源:

 

《雪》教学实录
         实验中学 樊静
课前交流:
师:在黑板上写下“我自信,我努力,我出色”!
师:大家紧张吗?
众生:紧张(不紧张)。
师:大家看看后边的老师,他们一个个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他们是来给我们加油的、喝彩的,相信在他们喝彩的目光中我们一定会表现的更好。有信心吗?
师:有。下边我们一起读黑板上的三句话来增强信心,好吗?
生:生读两遍。
师:从大家的声音中我听到了自信。
一、猜谜背诗,激趣导入:
  师:同学喜欢不喜欢猜谜语呀?
生(齐):喜欢。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
生(齐):雪。
师:聪明!反应快,猜得又准确。能说说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吗?雪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是无数文人墨客凝结情思的源泉,自古以来给我们留下许多咏雪的名句,下边就调动我们的收集,把他们拿出来谅一谅,晒一晒。
  生: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生: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北国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生: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师:大家的积累都很丰富,不同的雪抒发诗人不同的感情,那么,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雪,我们班的五十多位同学们会得出什么样的阅读见解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解鲁迅先生创作于1925年的散文诗──《雪》
师:说到鲁迅啊,我们大家都不陌生,谁能说说自己对鲁迅的认识。
生:我知道“他是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师:抓住了重点啊“集三家于一身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还有吗?
生:我们学习了他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看来大家的积累还真是不少啊,下边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
(出示大屏幕)
二、知作者,明背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被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第一声春雷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师:自己把这些内容读一读。
生:众生读。
师:下边来看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
(出示大屏幕)
    文章写于1925年,中国正值不平静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在蓬勃的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而北方却还处于一片寒冷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呐喊。
 师:那么,作者到底发出了怎么样的呐喊?
师:我们先来听《雪》这篇课文的朗诵录音,在听录音的过程中,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调动自己的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谈谈自己的感受
(播放《雪》配乐朗诵录音,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
师:大家七嘴八舌的评一评,做一个朗读指导老师。
生:我认为录音带中的老师读得很好,他读出了江南雪的婉约、柔美。
师:那你能不能挑一段去读一读啊。
生:我读第一段,生示范朗读。
(同学们鼓掌赞赏)
:还有没有朗读小老师啊。
生:我认为文章中他读朔方雪的时候读的有一点柔了,应该读得再慷慨激昂一点。
师:哦哦,是吗?为什么啊?
生:因为朔方的雪不像江南的雪,那么柔美,他给我们的是刚性的壮美之感,比如说在文章的最后两段,很明显的是一个革命斗士的形象啊。
师:那你能不能读一读啊。
生:声情并茂的朗读。
师:你读的真是太棒了,老师把掌声送给你。
师:从大家的点评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家对课文的理解比较透彻,那么大家在文章中读到了几个地方的雪?
生:两个
师:哪两个地方的雪?
生:江南的雪还有朔方的雪。
师:他们有什么特点呢?
生: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特点,朔方的雪如粉如沙,绝不粘连。
师:你读得很仔细,找的也很准确。
那么作者是怎样将他们的特点展示出来的呢?美文要品读,才能领会其精妙,下面我们就走进文本,仔细品读,说说江南和朔方的雪的特点,做一个小小的评论家。
具体要求:寻找自己认为最美的画面,并评点出它美在何处,并有感情的读出来。以文中——这个句子最美,因为——它体现出雪——的特点的句式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求从用词、修辞等方面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进行评点)
师:下边大家进行小组交流,待会一起展示一下。
(学生开始进行小组交流)
生:在我的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清晰的画面:白皑皑的雪地上,生长着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蜡梅、冷绿的杂草,远远望去,山花烂漫,五颜六色、色彩斑斓,在雪野中,嗡嗡的蜜蜂也忙着在花丛中传粉、采蜜。
师:是一幅有声有色,声色和谐;有动有静,充满着自然情趣的雪野画。
生:我眼前仿佛看到的是一幅江南戏雪景:一群小朋友在雪地中嬉戏,打雪仗,然后堆雪人,他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一把一把地把雪往一处聚,可是由于小孩力太小,老是无法把雪拢在一块,最后在大人帮忙下,终于把雪人堆了起来,小朋友们用龙眼核镶入雪堆中做雪人的眼珠,又在雪人的脸上、嘴唇上涂胭脂,再把一顶小毡帽盖在雪人头上,一个活脱脱的不倒翁雪人便站在雪地中,小朋友看着自己亲手堆成的雪人,高兴得跳了起来,他们对了着雪人拍手,点头,嬉笑。
师:好一幅小孩江南戏雪图,加入自己的想象成分,描述得更生动形象了。
生:我想到的是,由于天气转暖,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小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人的鼻子渐渐没有了,脸上的红色慢慢模糊了,雪人最终化成了地上一泓水,我把这叫做融雪图。
生:我眼前浮现的是朔方的雪景:在刺骨的寒冷的天宇中,一阵大风刮过,雪地上的雪像雾一样弥漫开来,向上升起,在天空中旋转,随风飘舞,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师:前面三位同学说的都是江南雪景,你给同学们讲述是朔方的雪。
生:我脑海中出现是这样一幅画面: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寒风中,一位蓄着八字胡须,面容消瘦,嘴里刁着一支烟斗的老人神情凝重,目光炯炯地望着在旋风中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旋转、升腾、闪烁的飞雪,紧锁眉头,陷入沉思中。
师:好!这已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同学们从各个角度深入地发表见解。
生:刚才,他说了他对南方雪景的读解,我接着说说,我对北方雪景的读解。“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正如前面的同学所说,是北方冬天天气的严寒、干燥造成,因此,从作者对朔方严冬的景象的客观描绘中,我领悟到了的是作者对把朔方雪花变得孤独的冬天的憎恨和厌恶之情。
 
  生:作者在本文中,着重写的江南的雪。作者把江南的雪描绘得多姿多彩,小孩玩雪那么富有的乐趣,雪人融化得十分可惜,课文表现的是作者对儿时生活的留恋和怀念。至于朔方的雪要表现什么,我想,这是一种对比衬托写法,目的是衬托江南的美好。
 
  生:我赞成你对本文写法的分析,本文运用的就是对比衬托写法。但我认为作者是以记忆中的昔日江南的雪滋润美艳雪野来衬托现实中的北方雪野的空旷寂寞、荒凉寒冷,描绘出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再借朔方飞雪“蓬勃地奋飞”的情景,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师:作者只是在写雪景吗? 
生:不是的。
师:我们说写景最主要的就是抒发自己的感情,那么作者是想抒发自己什么样的感情呢?这是什么写法?
生:借景抒情。
师:那你能不能说说他们借不同的雪景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课文通过江南的雪中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自己向往春一般的雪景的美好理想;通过描述孩子们堆雪罗汉的场面,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生:“文如其人”,鲁迅先生的散文是鲁迅斗争精神和个人性格的写照,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在对朔方的雪描写中,表达了作者对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品格和他永不停息的倔强精神的热情赞颂之情。
 
 师总结:同学的发言充分展示各自对课文的个性理解,太精采了。本文看似只是单纯的景物描写,但字里行间,无一不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了自己的爱憎之情。在《雪》中,作者通过两幅鲜明不同的画面:江南雪景是美好的理想的象征,朔方雪景是奋斗的象征,两幅画面统一起来,表现的主题应该是:要通过奋斗来实现美好的理想。
 
 师:不同的雪景寄托了作者不同的感情,作者的情感更倾向于哪一方的雪景呢?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朔方的雪。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啊,从文本当中找答案。大家小组讨论一下,一会儿展示一下。
生:我是文章的最后一段读出来的,最后一段是对朔方雪的直接赞颂,尤其是“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中的“精魂”,我认为“雨的精魂”变成雪,但是雪不屈服于严寒,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品格的赞颂。
师:你分析的真是太好了,那你能不能有感情的读一读啊。
生:激情朗读。
生:我是从文章第四段读出来的,一个“但是”转入对朔方雪的描述,看看似不需要朗读,课时加上之后,情感的倾向性更强了,含蓄的白线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师:一位学者曾说,读鲁迅的散文就是帮助我们走近鲁迅的生命个体,那么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生:我读出了一个充满战斗精神,具有不屈的斗志的鲁迅。
生:我读出了一个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希望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鲁迅。
师:你从文中读到了人,使文字站立起来了,好。这就是鲁迅,他最宝贵的生命都献给斗争,这是最完全的献身,这是最大无畏的精神。
师:先生有一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捏”就是对他真是的写照啊。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魂,这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正是因为有了像鲁迅一样千千万万个有民族精魂的人,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那么在我们的积累中还有哪些像鲁迅一样的民族精魂。
生:方志敏、黄继光,他们在敌人的屠刀面前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我觉得他们是中国的精魂。
师:,是啊,啊就请同学们再一次用对先生的崇敬之情朗读这一篇《雪》
(生满怀感情朗读课文)
教后反思:
 一、对课堂环节的设计
对语文教学,我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本真应该是语言教学,只有基于语言品味的领悟才是最真切最能自然内化的,只有从文字上站起来的鲁迅才是更有生命力的。于是又确定了本课从品味语言到体验情感再到感悟精神的纵向深入的思路。其中通过对一些修辞、字词的品味把握雪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对情感的体验和对精神的感悟都要以此为基点。
紧扣文字进行“细读”,也许有点老学究,但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方面却是最实在最需要的。
二、对课堂呈现的反思
本着以上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了教学设计,从教学展示的效果看,应该说已经较好地得到了落实,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让人高兴。文章虽然难,但是因为起点设得低,大家都觉得有话说,有话想说。随着和“雪”的对话的逐层深入,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都体验到了鲁迅那在孤独中向往美好的情感、在孤独中依然奋进的精神。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丰富,他们在今后重读《雪》时会有新的体验、新的感悟,那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不是现在一堂课所能够涵盖的。
不过,在课堂具体实施的时候,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
    对文本的反复切入还需加强。同一个语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会有不同的收获,例如你可以从一个句子看出事物特征,看出作者情感,看出写作技巧,看出语言风格,看出蕴涵的哲理……但是本堂课对语言的品味太局限于“雪的特征”,对鲁迅情感的体验几乎是直接从“雪的特征”得出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和文本的脱离,这也使得在第三个环节提升到鲁迅的精神前的铺垫不够到位,材料的出示也相应显得较为生硬。虽然对鲁迅精神的把握是源自文本,但在课堂呈现时却显得有些割裂。如果说本课在课堂设计时关注到了“深度”,但在课堂呈现时却缺乏一定的“厚度”,同时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好像有点浅了。
    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这次历练对我的教育意义很深刻,很多老师善意的批评也为我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此也真诚地希望各位老师能不吝赐教,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克服弱点。我相信自己能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稳健。
 
 
 
 
 

上一篇: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翟东红说教)
下一篇:Review Unit 1 教学实录(秦香兰)


济源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