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对外友好往来》课堂实录(郑云霞)
发布时间:2011-05-29 22:03:00 来源:
五环自主学习赛课课堂实录:(3月10日)
第六课 《对外友好往来》
实验中学 郑云霞
师:上课!
生:(班长:起立)老师好。
师:首先请我们的课代表给大家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大家欢迎。【
措辞有点不当,“给大家”三字多余】
田梦同学: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故事是“鉴真东渡日本”的故事,鉴真是唐代高僧。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大云寺,18岁时,由应邀来扬州的南山律宗开创人道岸律师授菩萨戒。27岁,回扬州大明寺。在唐天宝年间屡次尝试东渡赴日,10多年间共有6次,直到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第六次东渡才获成功。在6次东渡日本中,第五次东渡最为悲壮。那一年鉴真已经60岁了,船队从扬州出发,刚过狼山(今江苏南通)附近,就遇到狂风巨浪,在一个小岛避风。一个月后再次起航,走到舟山群岛时,又遇大浪。第三次起航时,风浪更大,向南漂流了14天,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最后抵达海南岛南部靠岸。归途中,鉴真因长途跋涉,过度操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鉴真最后一次东渡,历尽坎坷,终于成功,达到弘扬佛法的目的。鉴真带去很多佛经和医书到日本。他主持重要佛教仪式,系统讲授佛经,成为诶本佛学界的一代宗师。他指导日本医生鉴定药物,传播唐朝的建筑技术和雕塑艺术,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这座以唐代结构佛殿为蓝本建造的寺庙是世界的一颗明珠,保存至今。鉴真死后,其弟子为他制作的坐像,至今仍供奉在寺中,被定为“国宝”。鉴真为日本人民带去了佛经和中国的医药和农业技术,为中日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被日本人称为“文化大恩人”。【演讲,取材恰当,与所讲内容正符合,但不能脱稿,声音也不太高】
师:田梦同学讲的好不好啊?
生:好。
师:那我们大家给她鼓鼓掌。(掌声四起)
田梦同学今天给我们讲的鉴真东渡的故事正是我们今天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中所要学习的一个内容。我觉得她选材很好,今后我们在演讲的时候,也要尽可能选取和我们学习的内容有关的故事进行演讲。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唐朝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的对外关系。【直接导入,承上启下】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欧洲乃至遥远的非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请同学们看一下(指大屏幕),这幅图咱们书上也有,看不清楚的同学可以看一下(书),这幅图的名字叫什么?【大屏幕靠右边,不利于左排同学看见,若没有多媒体,看书效果也应该不错】
生:《职贡图》。
师: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的话,会发现,画上的人物是中国人不是?
生:不是。
师:对。他描述的正是外国外国使节来华向中国皇帝进贡的场景。他们进贡的多是一些稀世珍宝,同学们看一下,都有哪些稀世珍宝啊?大家看一下画面右下角是什么?是不是鸟笼啊?可见他们把一些珍稀小鸟都作为贡品来进贡给中国皇帝了。此外还有孔雀羽毛做的扇子,还有象牙,嗯,还有宠物狗,是不是啊?那么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中外交往的一个重要途径,那就是外国使节来华。此外,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明,他们允许外国商人来华经商,而且允许他们在长安城内长期居住。由于对外交往比较频繁,对外政策比较优惠,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开始把中国人叫做?【教师缺乏耐心,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观察和回答的时间与机会,有越俎代庖之嫌。另外没有抓住“贡”字做文章,等于没有抓住本课的中心思想】
生:唐人
师:对了,中国人不叫中国人,叫“唐人”,而且,直到今天在海外的一些大城市还把中国人居住的地方叫做?
生:唐人街。
师: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生:唐人街。
师:他们把中国人居住的地方叫“唐人街”,而不叫“中国街”,这就充分说明了唐朝在海外享有很高的声望。那么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到底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哪些人做出了重大贡献呢?那么今天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了解这些内容。【导言有点过长,半天还没有进入正课,并且激发兴趣的力量不够】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屏幕上我给大家出示了六道题,它基本上概括了本课的主要知识点,我们给大家5分钟时间进行自学阅读,同学们尽可能地把你找到的知识点在书上圈划下来。【自学题具体,浅显,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指导】
生:(阅读课文,圈划要点)
师:(5分钟后)好了,大部分同学都已经看完了,组内还有个别同学有点慢,现在我们前后四个人为一小组,小组长负责,大家将以上六个问题交流一下。好,两分钟。【不知道这个过程是否多余?只有个别同学未能掌握,但兵教兵的过程有助于学困生的共同进步】
师:好,大家讨论的都很热烈,相信大家通过交流都能掌握。来,我们看,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唐朝时都和哪些国家有交往?
一生:日本、新罗、天竺、曲女、波斯、大食。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出了好多多国家,但他有的说错了,谁来纠正一下?
一生:曲女不是。
师:对,曲女是当时天竺的都城,它不是一个国家。下面我们大家看一下大屏幕,看不清楚的可以看一下书上29页的这幅地图,我们来把与唐朝有着密切联系的国家圈出来,东亚的有日本、新罗,当时日本的都城是(生:平城),对,而新罗是今天的朝鲜,大家可以在书上批一下,南亚有天竺,这个字加上拼音,他就是就是今天的印度,还有波斯,就是今天的伊朗,大食,就是今天的阿拉伯半岛上的国家,西亚还有一个国家,叫弗林,就是东罗马帝国,今天这个国家已经没有了。【不知道这里处理的是否恰当,这是课后活动与探究的一个题,在这里提前处理,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也有助于加深地理概念】这是和唐朝交往的主要国家,大家一定要记清楚。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唐朝时日本多次派什么人来到中国?来,我叫个同学来回答。
一生(刘星辰):派遣唐使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华。
师:好,唐朝派往中国主要是遣唐使,当然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那老师想问问大家,他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来中国呢?
生:他们想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
师:对。我们前边学过,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最强大的国家。这些遣唐使就是来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的。大家看,“遣唐使”,就是“派遣到唐朝学习的使者”。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唐朝,达13次之多。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日本的长崎县五岛市的三井乐町,是历史上日本遣唐使的最终起锚地,当地居民以此为荣,自号“遣唐使之乡”。【出示图片起到了加深对遣唐使印象的作用】图上的船只就是遣唐使来华乘坐的船的模型。这些遣唐使回国后,积极传播唐朝的先进文化,因此日本文化深受唐朝文化的影响,那么谁能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呢?【这里过渡比较自然,对本课的重点把握较好,运用了课件,更直观形象,也做了适当的补充】
生: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有,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师:好,他说出了两点,大家听出来没有?一个是政治方面,一个是文字方面。此外还有没有?
生:日本都城平成精,几乎同唐长安城建筑式样相同,日本铜钱的样式,也与唐朝铜钱相同,唐诗在日本广泛流行。日本的书法,菜肴,都仿效唐朝。【学生只会照书读,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差,需要不断培养】
师:好,他说出了这么多社会习俗方面的,其实这还远远不够,像日本的武术、插花艺术等等全都来源于中国。【老师耐心不足,还有举手的同学,结果自己说了,没给学生机会】下面我们通过一组图片,在次感受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展示图片,学生观看,期间师生简单交流,略)【展示图片的过程,师生有不断交流的机会,虽然图片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实际上与刚才的回答是重复的,不知者部分是看放映让学生看,看后再归纳好,还是看书回答后在出事图片效果好?】
师:由于中日交往频繁,唐朝文化对日本影响很大。那么在中日交往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是谁?
生:(齐答)鉴真。
师:对,刚才田梦同学一上课就给我们介绍了鉴真六次东渡的故事。大家注意一下这个字的写法“鉴真”。【必要的板书,注意生字的强调,是为了照顾初一学生】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认识此词是否恰当?不太合适】左边的就是被日本奉为国宝的鉴真的坐像,是他死后,他的弟子照着他的样子为他雕刻的坐像,右边是日本人画的《东征传绘》,描述的正是鉴真和弟子们准备登船起程的场景。我们说鉴真东渡,出生入死,至第六次才成功,而且去的时候已经双目失明。那么从鉴真的这种行为上,大家觉得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生:坚持不懈,不怕困难(七嘴八舌)【学生举手的不少,但老师为了节约时间,都没有叫,是否打击了积极性?】
师:对,坚持的精神,还有什么?对,勇敢,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那么鉴真到了日本以后,十年之间,辛勤不懈传播唐朝文化,所以被日本人视为“文化大恩人”,大家看,这是什么?
生:(齐声)唐招提寺。
师:对,这就是刚才我们让大家找的一个知识点。你们看,它的建筑风格(生:中国风格)对,有着浓郁的唐式风格。今天已经被日本人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了。这是中日交往的相关情况。下边我们把目光转向新罗。唐朝和新罗的关系怎么样呢?
生:(齐声)关系密切。
师:好,我们来看,唐朝和新罗的关系如何?谁来举例说明?
一生: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来唐朝学习,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师:好,他举了其中一个例子,那,谁能反过来举一个例子,唐朝和新罗交往密切,那新罗影响咱们中国了没有?
一生: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不仅在宫廷演出,而且也在民间流行。
师:好,这个例子说明,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是互相影响互相学习的。【这个观点,若能启发学生回答出来则更好】那么接下来我们让大家看几幅图,大家肯定感兴趣。大家看这是什么?【对新罗的处理较简单,也没有画面,主要是因为他不是本课的重点,为了节约时间,就这样很快过去了】
生(齐声):《西游记》
师:大家看上边和左边的这两幅图是电视剧《西游记》中的演员演得唐僧,那么你知道唐僧叫什么名字?
生:(齐声)玄奘。
师:对了,唐僧的名字叫玄奘,(板书)大家看这两个字怎么写。右边的这幅就是历史上的画像玄奘。那么,我们经常说西游记,西游记,那么你知道唐僧西游到了哪里取经?
生:(齐声)天竺。
师:看来大家刚才的自学的效果非常好。老师刚才还说了,天竺就是今天的?
生:印度。
师:哎,它就是今天的印度,佛教的发源地,所以唐僧要到天竺取经,到那里学习。我们来看,这就是天竺的那烂陀寺,唐僧最后就是在这里学成,成为佛学大师的。因为这是天竺最大的佛教寺院,而且是佛学的最高学府。他可以说是历经18年西游,终成正果。关于唐僧西游取经的故事是不是很多呀?【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是否可以上学生讲一个故事?关键是时间】明代吴承恩都把它编成神话小说了,那我们来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出示课件)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大家看,骑白象,游街,这是谁啊?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赵东山,你找到了吧?对,这是我们导言中的一个故事,我们请赵东山给大家读一读。
生(赵东山):(读故事,略)
师:好,请坐,他读错了一个字,谁来纠正一下?
生:阐(chan)。
师:对,读作阐释,是解释的意思,解释佛经,当然解释的比较透彻。从曲女城佛学辩论大会上,唐玄奘18天来无人能敌,可以看出,玄奘在那里是十分辛苦的学习佛经,而且学成了。他学成归国了没有?
生:回国了。
师:好,大家看一下,这个塔,知道不知道?【对大雁塔的出示,完全是超出课本的补充,目的是为了引出玄奘的精神】
生:大雁塔。
师:在今天的哪个城市?
生:西安。
师: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西安原有的寺院大慈恩寺内西院建塔,名慈恩寺塔,又称大雁塔,专门存放从印度带回来的经书,就是我们所说的“真经”,而且在这里辛勤的翻译佛经,长达19年呀。18年西游,19年译经,这就长达35年了。【若能在这里延伸一下唐僧的精神,则是水到渠成,可惜没有,处理不当】
生:37年!
师:哦,对,37年,老师数学不好,算错了。当然,他写有书没有?
生: 写有。
师:好,我们的问题是: 玄奘根据亲身经历写的书叫什么?
生:(齐声)《大唐西域记》
师:那这部书有何意义?我叫个同学起来回答。
一生:《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这两个问题是自学提纲中的问题,一直到这里才问出来,是否有点多余?问题不难,其实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已完全掌握】
师:好,大家在书上划下来,在旁边标上:价值或意义。这是这部书的价值或意义。当然我们写的时候,千万不能写成《西游记》,这两部书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写的神话小说,而这部书是一部历史典籍。好,强调一下,这部书叫什么?
生:(齐声)《大唐西域记》。
师:是研究什么的历史典籍?
生:(齐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比较是必要的,但有点重复,浪费时间】
师:好,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大家同桌两个,或前后座交流一下,看看我们今天都学了哪些人物,他们都有哪些贡献?
生:(交流2分钟)
师:好,下面,三言两语话贡献,我们看看,谁的贡献大?
一生:鉴真和玄奘。
师:他们都去了哪里?有什么贡献?
一生:日本和天竺。一个传播唐朝文化,一个学习佛学取经。
师:那你觉得日本人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
生:热衷学习。
师:对,热衷学习,善于学习,取长补短,是啊,日本是一个十分善于学习的民族,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期,我们也要善于学习,向先进看齐,与世界同步。好,下面我们练习一下。(出示课件练习题)【小结对课文重点做了强调,但缺乏必要的拓展延伸,老师的语言代替了学生的思想,有点匆匆忙忙,草率结束】
生:(回答,略)
师:下课。
教后反思:
这堂课上完以后,通过和老师们的交流,课堂实录的整理,发现自己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五环自主学习的“五环”不太明显。虽然有激情导入、设疑导学,合作交流、点拨讲解,课堂小结及练习,但是其中的第二个环节似乎有点多余,而点拨讲解则太多,冲淡了学生的自学成果展示,有的问题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回答。
2、合作交流流于形式。虽有时间保障,但没有奖励措施,没有加扣分激励,没有激发小组的合作学习团体作用。
3、点拨讲解过多,老师的耐心不足,没有充分的等待,说的太多,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齐答较多,单个回答不多。
4、有些问题价值不大,过于简单,反复问,浪费时间。
5、受课件的限制,过于注重资料的运用,导致重点不太突出,时间不足。
6、又没有充分利用好课件,如《职贡图》,没有把它作为导言的一个亮点,没有放开让学生说,以便上去就抓住学生,也抓住了本课的中心,那就是通过对外交往,让学生感受唐朝的繁荣与伟大。
7、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都不是太够。
当然也有一些优点,如课堂语言比较严谨,基本没有用词不当的地方;感情也比较充沛,注重抑扬顿挫;注意学法指导;注意关注初一学生的特点,多次强调难写字词和读音;课堂整体节奏紧凑,过渡自然;时间把握教好。
上一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堂实录(崔玉朵)
下一篇:《16.2.2分式的加减》课堂实录(张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