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李茂泰《<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2011-10-10 19:23:47 来源:
师:请同学们跟我抄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齐读)
广泛的学习,详细的询问,认真的思考,明白的分辨,忠诚的实行,是古人做学问不可或缺的五个环节,我们今天就按照这五环节来学习《论语》十则。同学们已经自学过了,但还算不上“博学之”,我们先看下大家的自学成果。谁给大家介绍一下《论语》。
生:《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它教给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要有“仁爱”精神,要爱别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门人写的。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没有回答《论语》是孔子写的,而是说是他的弟子和门人写的。《论语》为何是为何是论(lún)语,而不是论(lùn)语。有谁知道。
学生感觉很难。
师:论,伦也;语,叙也。连起来便是“叙述伦理”。那么,我想请人回答,谁和谁叙述伦理,课文中有哪些人物?那个是主角。
生:孔子、子贡、曾子、子路等。
师:有孔子和他的弟子。所以这本书不是孔子写的。书中的主角也可以肯定为孔子。学生齐读课文注释一、二。
师:主角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得叫一声“孔老师”,(学生笑)我们下面就来学习“孔老师语录”。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课文中的五则,到底是哪五则,需要同学们来猜。所以接下来,是“听故事,猜章节”部分。看这个故事和我们课文中的哪一则是可以对上号的。
师:第一则,我们说孔子呢,学习十分认真刻苦,曾经韦编三绝,喜爱周游列国阐述主张。其中有一次到了楚国,碰到了一个隐士,即楚狂人接舆。接舆对孔子的来往奔波不解与嘲讽时,他仍不发怒,表示出对楚狂人的尊敬敬佩。同学们:应该是哪一则?
生:(齐答)第三则。
学生齐读第三则。
师:我们来疏通字词:
子、时、习、说、朋、乐、人不知、而不愠、君子。学生逐一起立回答,一人回答一个。
师:需要明确的还有“朋”。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与我们现在的“朋友”有区别。另外,还有“而”,表示转折。
教师请同学起来翻译这一则。并明确相关翻译。
师:这一则,是告诉我们,是怎样去学习的。我们可以用“……者”来概括,即谈学习的,应该是“学者”,即“学习的人”。我们可以用哪个重点词来概括。
生:时。作为学者,要经常复习、时习。
师:的确,作为学者,我们要经常学习、复习。我们内心会快乐“悦”,外表会“乐”,自然更高境界是“不愠”。即使我们学富五车,当人家不了解你的时候,你也不必生气。
板书写上:学者(不愠)
师:我们再来说孔子,孔子呢,自身学问已经非常大了。但是他还十分注意拜师。去拜他比他有所专长的人。孔子有拜过哪些老师吗?
生:有老子!
师:的确,孔子曾专门研究周礼,曾去周的国都拜老子问礼,拜师襄学琴,技艺不精,绝不甘休,甚至在周游列国时,拜七岁的孩子项橐为师。项橐在路上用土搭城墙玩,孔子为其主动避让土城,并询问治国道理。皆是向具有擅长的人所学,并跟从学习。齐读:哪一则?
学生齐读: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重点字词:三、必、焉、择、其、善者、从、改。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师:焉、从?
师:“焉”可以放在文中理解,即“在其中”;“从”可以翻译为“学习”。请一位同学连起来翻译。
哪位同学连起来翻译这一则。教师再明确。
师: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学习、拜师。作为拜师,我们要学习人家,要有礼节。
板书:师者(从也、礼也)
师:孔子拜过七岁的老师之后,继续前行。一天,在路上碰到两个孩子在对着太阳辩斗。应该是什么故事了啊?
生齐答:《两小儿辩日》。
师: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讲得比老师还好,请一位同学讲述:章潇。
章潇同学讲述《两小儿辩日》,条理十分清晰。
讲述完毕,学生鼓掌。
师:从刚刚的故事中,孔子知道太阳在早上还是中午的时候,太阳离我们近吗?
生:不知道的。
师:所以,孔子选择了不回答。那应该是哪一则了啊?
生齐读: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师:还在念“知”啊,念“智”。重点字词,请同学疏通。有请周姚邑。
生:回答“诲、女、知之乎、是知也”等字词。
师:特别需要把握:“女”、“是”。一个是通假字,要写完整。“是”要翻译成“这”。有请殷利凡连起来翻译整一则。
学生翻译。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不懂装懂”。所以态度很要紧。我们要做好一个“智者”。
板书:知者(智也)
师:我们知道孔子学问很大之后,开宗立派,教授弟子。他的弟子传说有三千,其中成名的便有七十二。其中最为贤能的人,是谁啊。请结合阅读课我讲的知识。
生:颜回。
师:颜回被称为复圣。颜回十分好学,不会迁怒人家,也不会犯两次相同的错,常常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怡然自得,十分注重精神的富足。曾经孔子受困,七天没吃米饭时,颜回为孔子乞米做饭,冒着偷吃一口之嫌,将手伸进锅中将灰尘取出吃掉。颜回的贤能得到孔子最多的赞叹。可惜啊,天妒英才,颜回很早便过世了。孔子经常教导其他的弟子,要学习贤能的人,向他看齐。应该是课文中的哪一则呢,我们一起来齐读。
学生齐读:“子曰:见贤思齐焉……”
师:屏幕上出现了:贤、思、齐、焉、内自省等字,谁让解释一下。
学生起立翻译。
师:哪位同学,自高奋勇来翻译一遍。
学生起立翻译。
板书:贤者(齐也)
师:颜回非常贤能,可惜,英年早逝。本来孔子要将衣钵传给颜回,现在呢,这个重任就落在了另一位大弟子曾子身上。在五圣中,曾子是上承孔子,下启子思孟子的人物,所以他的肩上责任重大深远,把儒家“仁”的思想作为自己传承的责任。我们熟知的故事有曾子杀猪,体现他的仁爱思想。应该是哪一则呢?
学生齐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师:请周洲同学来扫除字词困难。
生:士、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重、死而后已,这些字词逐一翻译。
师:轮到老师来翻译这一则。
师:作为一个士,我们应该要把什么当作重任呢,应该是“仁”。
板书:士者(仁也)
师:学习了课文,又听了这么多小故事,你一定有很多感想了吧?请同学们课下围绕其中一则,写一篇随笔,就是“笃行之”。最后,让我们齐读本节学过的五则来结束这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