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课堂实录牛华南
发布时间:2012-01-04 09:27:11 来源: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知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明确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养成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发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形态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3、教学方法:
以实验探究为主多种方法优化组合,并辅助多媒体教学。
4、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指导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株小麦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吸收200千克的水。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生长期中总吸水量 204228克 100%
作为组成成分的水 1872克 0.92%
维持生理过程的250克0.12%水 250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自制课件,亲自计算,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植物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水呢?吸收的水分中大约99%的水哪里去了呢?水是从哪儿散失的呢?等凝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由问题导入新课《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进入实验探究:
一:叶片的基本结构
教师:提出问题:要想知道“叶片”的庐山真面目,你想怎么办?
学生:小组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看:①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然后根据“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对比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切割方向(横切)、观察角度等。引导学生交流:
1、制作徒手切片时应注意些什么?你是怎样做的?你制作的徒手切片是否成功?怎样做才更容易成功?
2、你对其他同学的做法有何意见?你看到了叶片的哪些结构?
组织讨论,鼓励与同学合作,共同归纳总结叶片的基本结构。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关“叶片结构”的挂图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学会区分上、下表皮及其结构特点。鼓励同学共同合作,通过实验来验证,引导学生讨论:
问题提示:
1、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颜色一样深吗?为什么?
2、你观察到的叶片结构与课本示意图的结构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
学生:①观察“叶片结构示意图”或模型,自学叶片的基本结构。
二:气孔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设计框题二的出发点主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自己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并得出结论,这样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师:实物投影演示:课前用透明干燥的塑料袋将一株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罩起来,在茎部扎紧。放在阳光下照射,让学生观察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现象会出现?引生思考,产生疑问。
疑问之处:植物体内的水是从叶片的哪一结构散失的?叶片正面和背面散失的水分一样多吗?为什么?
学生:各小组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探究:
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且讨论,得出结论: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
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探究、讨论,然后解决问题。再进一步引生发现新问题,且提出问题:
问题再现:1、一般叶片上、下表皮的气孔是怎样构成的?
2、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
3、气孔的张开和闭合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
继续引导学生,将问题进一步深化:
1、保卫细胞的形状到底是怎样的?
2、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
学生:看电子显微镜下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切片,了解保卫细胞壁厚薄不均匀,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学生:根据探究总结出叶片的基本结构、气孔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以及有关蒸腾作用的概念。
教师小结:通过实际探究和汇报交流,同学们应该明确探究的过程,并将这个解决问题的程序消化为自己的思维习惯,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将自己的课题进一步完善。
三: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
思维拓展,提升领悟:
同学们,你们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将来应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决策中,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为此,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社会变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经济道德观等;使学生学会倾听、领悟,在创新、完善中自主学习,张扬个性;追求美好、和谐、自然生活,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教师:设置问题,引入学生辩论总结。
思考思考: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大量的水分都散失掉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请学生们从对植物自身、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为出发点进行讨论。
学生:根据问题讨论并发表观点,总结出蒸腾作用的意义及应用。例如:
学生甲: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和人类是有好处的。它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它能产生一种拉力;它还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等。
学生乙:蒸腾作用也有不利的一面,是一种浪费。例如:秋季落叶、移栽植物、仙人掌、南北方植物的不同等。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师生共同构建水循环的图表。指导学生展示自己调查的资料,发表意见,各组互相补充。
学生:观察图“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可再现以前测量过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分析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教师: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植被的情感意识。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达到进一步认识森林、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目的,进而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气。
教师:引生看现象讨论:蒸腾作用在植物的正常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对植物体来说,蒸腾作用还有没有其他意义?
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现象,讨论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教师:出示挂图“生物圈的水循环”,引导学生思考下面两问题:
1、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2、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学生:观察“生物圈的水循环”示意图,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讨论得出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教师:出示自制课件: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6.55%,大大低于全世界27%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有0..128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请大家根据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们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学生:通过看“忆往昔,看今朝 ”或课前准备的资料,再谈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
教师小结:绿色植物通过蒸发、吸收水分。稳定了生物圈的水循环、防止了水土流失、调节了气候。不但如此,绿色植物还是二氧化碳的转换器、降雨的发生器、洪涝的控制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区等。我们不能只享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惬意,还应有“前人砍树,后人遭殃”的生态忧患意识。希望同学们以实际行动来绿化我们的家园,使我们生存的地球更加绿意盎然。
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理念指引下,在国培专家引路下,我设计了此节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教学返馈和体验,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完成了对知识概念的建构,激发了创造潜能。
学生围绕探究“气孔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这一板块,设计了许多过程,创意之妙,出乎我预想之意。如:有的小组动手撕取了芹菜叶的表皮,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了气孔的存在,每一个过程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让老师感到欣慰。
二、学生通过思维拓展,增强了忧患意识,领悟了保护环境的意义。
通过视频展示我国昔今绿树郁郁葱葱的景象随着人类的乱砍滥伐,多地荒凉视沙漠,以及当前沙尘暴的现状,在学生的心目中引发强烈的共鸣。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建造防风制沙的“绿色长城”。
总之,通过本节教学,我感到临场应变能力还需不断加强,深知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善于挖掘,学生的表现会超出教者的想象。同时也存在着疏漏不足。比如:怎样处理课堂教学中预料之外的问题?……。
上一篇:樊 静课堂实录
下一篇:复习第二单元《自我新认识》姚绍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