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研修团队 > 正文

“在路上”研修团队第二次研讨记录

发布时间:2014-09-29 10:24:38   来源:

 
 
 
研讨主题:《打造精品小组,防止两极分化》的案例分析
研讨时间:2014年7月24日8:30——10:00
资料来源:“在路上”团队 唐新亮
整理:张洁
参加人员:张吉杰  李新兵   唐新亮   赵伟   刘玉玲   崔玉朵   樊静   常永伟   连永强  翟东红
研讨过程:
引入:
张洁: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唐新亮老师的一个班级管理案例,是通过小组合作来提升班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个案,对于每个班级来讲都有许多借鉴意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下这种做法的优势和对我们以后工作的帮助。
此次研讨我按案例研讨、团队会诊、总结启示三部分来进行整理。
一、案例回顾:
张雨珂,每一个代2010级11班课程的老师提起她,都会禁不住的摇摇头。作业经常性的不写,上课不捣乱,就是没有激情,一副病怏怏的样子伏在桌子上,在班级里也少有人和她来往,基本上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跟她促膝长谈,都是积极了两天,却很快就恢复了往日的一潭死水。那一次,看着我焦急的神情和期待的眼神,她说出了心里话:“我也很想努力,可是我的基础太差了,很多题都努力了,可是弄不懂,同学们都排挤我,没有人帮助我……”说着说着,委屈的眼泪流了下来。看着她那无助伤心的样子,我的心猛然一紧,是啊,这样的学生,如果没有人来帮助他们,光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成功谈何容易!靠谁呢?班里面优秀的学生吗?“他们有些人太自私了,我问他们题他们都说忙,不给我说”。张雨珂失望的神色又浮现出来。老师们呢?想想老师们,每天要面对那么多的工作和大班额的班级,估计也不是长久之计。就这样,在愧疚和无奈中,日子一天天的流逝,每次看见张雨珂,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怅然。
2012年4月,我非常幸运的随团前往山东昌乐二中参观学习,在这所学校,我找到了答案。课堂上,小组全体成员互帮互助,共同探讨,在知识的海洋中,他们是一艘共同开动的航空母舰;在课外,他们俨然又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互相鼓励,互相督促,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奋进。那些张雨珂,在这一个个小家庭中,被一个个兄弟姐妹们搀扶着、提携着,栉风沐雨,奋勇前行,风,依旧肆虐;雨,仍然滂沱,但是,团队的力量战胜了凄风苦雨,前方不远处就是灿烂的阳光。小组捆绑评价机制使全体小组成员的心走得更近了,这个家庭每一个分子都在为团体的荣耀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回到学校,我就开始了行动。
首先是建立小组。按照平均分布的原则,我对小组进行了调整,适当兼顾性格差异和男女比例,关于座位的摆放,确实我也有过担心,学生面对而坐,会不会出现说闲话的现象,虽然有这个顾虑,为了增强每一个成员的小组意识,我还是进行了面对而坐的小组座位摆放。为解决学生自控能力不强,说闲话的问题,班级连续两周进行了关于自控力的专项整治和教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然后是制定组训、目标、章程等,小组成员都把小组作为自己的家,为自己的家庭公约出谋划策,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孩子们精心设计的组牌,小组的宏伟蓝图写在组牌上,更刻在每个成员的心里。
为了解决那些张雨珂的问题,小组展开了师徒结对的帮扶活动。为了小组每个成员的发展,成绩优秀的学生纷纷贡献出自己的智慧,来帮助家里的那些迟开的花儿。多少个课间,我看见了a类成员在不厌其烦的给c类成员讲解一个个学科问题;多少个课堂,小组在共同探寻着智慧的方向。那些茫然无助的张雨珂们,智慧的火花被点燃了,青春的活力被激发了。
班级里基本每个孩子都有qq,我就引进了qq等级升级方式,小组每周排名依次,根据名次分配qq等级图标,然后小组成员根据贡献大小来分配这些图标。学生为了打造太阳小组,争取钻石乃至皇冠小组,一个个都踊跃争先,甚至为了能多争取一分都要抓课间、争课外。
张雨珂变了,变得作业完成的次数越来越多了,课堂上不再是蜷伏在桌子上,而是为了小组的发展,低头沉思,抬头背诵,是小组的力量改变了她。
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再小也是无穷的。张雨珂的变化,使我深深的认识到了团队力量的强大。团队力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团队力量是一种精英的文化,团队力量是一条灿烂的生命,团队力量是一种前进的动力。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自己的学校,走进我们的班级,走进我们的学生,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打造出精品小组,在初二这个关键时期,防止两极分化,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振兴中华的脊梁!
二、团队会诊:
 樊 静:
 看到新亮讲的这个案例,我自己也深有体会,上周(14号到18号)我到沁园中学参加了计算机培训,没有去的时候我就是抱着一个支差应付的心理去的,心想早上报个到,下午报个到,中间的时间可以自由,学不学无所谓,反正又不考试,以前参加计算机培训我也是这样的,因为中间老师讲的很多的操作我都不是太懂,也不会,周围的人也不会,所以久而久之啊,就变成应付了,但是今年去了之后,老师把我们分成了7个6人小组,让小组长协调处理,我和咱们学校的苗根生老师是同桌,在培训的过程中,老师讲的东西即使自己一时之间没有领会也没有关系,苗老师会反复的给我讲解,反复的教我实际操作,因为能听懂了所以我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我想如果它运用好了小组合作,其实就像新亮所说的,能有效的防止两极分化,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教师讲完新知后,可以打破常规,把学习成绩相对接近的同学放在一个讨论小组里,教师根据每组学生的学习状况布置相应的任务。对于学困生这一组,教师可降低要求,让其力所能及,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分组后,教师大部分时间是在同学困生们在一起,对他们进行更多的个别辅导。这样的分组方式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让每个同学都以平等、平衡、平和的心态参加教学活动,在全班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二是使学困生克服了在优等生面前的自卑感,减轻中等生在优等生面前的压力。这样分组的结果避免了两极分化,有效地减轻了同学们的心理负担,给不同学习状况的同学同等的机会,使之以良好的心态参加教师组织的小组活动。“学习程度上、中、下的学生”都能在自己所在的小组里从容自在、心情轻松地合作学习,完成教室布置的课堂练习,学有所获。                                                   
新兵:
经常听人说:后进生都是老师教出来的。初一听,非常反感,这怎么能是我们的责任呢?静心想想,真的是有我们的“贡献”。后进生,一听名字,心里就不痛快,老是头疼,家长着急,科任老师生气。但是,如若解决不好,会有更多的后进生前赴后进向我们走来。作为班主任,这是我们的终生课题,如何突破呢?很多人做了诸多努力,但是效果往往甚微。像新亮说的张玉珂同学既是一个个案,也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些问题。这一类学生如何才能让他们动起来,时刻保持前进动力?
    新亮给了我们借鉴,一味的做工作,只能起到“脚痛医脚”的水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原因很简单:学生每天不断在学习新东西,难度在不断地提高。所以单单靠一腔热情能解决学习难题么?毋庸置疑,只是一句空话,所以老师只是做思想工作,总是鼓励学生,不起多大作用,再鼓励,我们也不可能改变学习现状。因为我们没有帮孩子们找到解决难题的方法。
     诚然,新亮的方法很好,靠学生之间的兵教兵互助学习,让后进生的学习困惑得以解决,找到了后进生每天不得不面临的巨大困难,他们当然会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后面的知识,变得自信,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连永强:
后进生是我们每一个班级都存在的一个群体。对于后进生有两类:一类是品行好,由于智力或其他原因造成学习成绩较差;一类是品行不好,成绩不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差生”。唐新亮老师的这个案例中的张雨珂,他是属于第一类的。这类学生从内心上是想学习好的,但是感觉到难度太大,总是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坚持,不良的学习习惯总是不断的反复。对待这一类学生的改造应该如何提升哪?
魏书生说:“后进学生有上进心,也能上进,但上进的过程充满了反复。要反复抓,抓反复。”张雨珂同学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但如何抓反复,唐新亮老师主要从两方面来着手:第一,引入监督机制,让他在大家的监督下,帮助下,逐渐把这种不良的坏习惯给改掉;第二,引入激励机制,激发后进生学习的兴趣,让他进行自我监督,这两种手段的引入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案例改进和建议】对后进生的教育,对我们每个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难题,但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认识:要看到后进学生的进步,也就能正确看待后进学生的反复。后进学生的反复是正常现象,不要因为看到他又后退了就灰心,就气馁,而应当认识到这是情理中事,倒回来了,再想法前进上去就是了。进退皆在自己理解之中,便容易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感情,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之中把后进同学引上上进之路。在我们的后进生教育和转化中,有的时候容易急功近利,带自己的感情色彩,导致我们的后进生转化,不进则退,与后进生的关系渐行渐远。
玉玲:
我以前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可是想尽许多办法,在没有任何结果后,最后不得已而终止。还总是安慰自己,就是这样子了,自己尽力了,听天成命吧。没想到看到新亮老师的案例让人眼前一亮,终于让我找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钥匙了.新亮老师,找到的找到的方法就是让张雨珂融入团队之中,让他不再感到孤单和孤独,而是小组这个小家庭里的一分子,从内心激发了孩子的潜能。接着又利用团队的优势,让大家一起来商讨如何来帮助张雨柯,如新亮老师所说他的“智慧的火花被点燃了,青春的活力被激发了。”他不想拉小组的后腿,就得努力,小组不想落后,就得帮助张雨柯,这就是所谓的“木桶效应”。这一方法的应用,既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又培养了他的团队意识,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诚如新亮老师所说,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再小也是无穷的。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可能会遇到许多个张雨柯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团队的力量去解决。我想念只要我们怀着关怀和爱护的感情,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并激发其学习热情,就能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永伟: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在对待后进生的问题上总是缺乏耐心,总希望通过一两次的教育就能达到自己心目中的目标,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新亮老师的案例是把一个学生的进步放到了一个团队之中,利用团队的力量帮助他进步。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案例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激励机制的变化和制度的建立。用制度来要求学生。很多时候,后进生也想进步,但是他们找不到出路在哪里,所以他们也很茫然,但我们找他们谈话,鼓励他们的时候,他们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热情,但是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努力的效果微乎其微的时候,有时候有得不到承认的时候,他们就出现了“三分钟热度”。这个案例中,当小组的成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时,他感觉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所以他心中的激情被点燃了,孩子也有了更多的热情。 
张洁:
小组建设在班级建设中非常重要,那年和新亮一起到昌乐学习,确实感受到小组的强大力量。在本案例中张雨珂们在我们的班级中非常多,对于他们的教育管理我们缺乏的耐心和关注,但是学生们的韧性是非常大的,在案例中新亮主要采取监督和激励的方法来转变学生。其实也是抓住了人性中的基本点,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集体,在集体的海洋中会不由自主趋向大家那就是监督,再一个是激励,谁都躲不过糖衣炮弹的攻击,当一点点一次次的表扬涌向你的时候你也不由自主,所以管理说到底就是人性的较量与博弈,虽然这样说管理对于学生好像残忍,但是道理就是如此。
    所以做班主任工作就是要读懂学生特性与人性特点不能太性感,当有了经验积累之后许多工作就是一种技巧与技术。
三、教育方法研讨:
 
在班级管理中,作为班主任不仅要抓好班集体这个大团队,更要想方设法把每个小团队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如果把抓好大团队比喻成修理大道,那么把小团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是建设四通八达的小路,只有让每条小路都通达起来,大道的高速运转就在情理之中了。话又说过来,若只抓大团队,势必会让很多薄弱的同学被这激烈的竞争杀得人仰马翻。所以,班级管理中,必须从小团队入手,通过合理的方式或机制让小组里的每个人都积极主动、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再利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让优秀的孩子去帮助薄弱的孩子,这样以来,每个团队都彰显出蓬勃向上的激情,那么整个班级就是百花齐放春满园了。
可是,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往往是“抓大放小”,只是一味地做班级的思想工作,鼓励全班同学奋力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忽视了每个小团队的建设,最后造成后进生的大量涌现。我们总在埋怨学生不努力,其实细细思考下来,我们在班级建设上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2012年我接手的5班就属于这种情况,大部分的孩子的基础都相当薄弱,更可怕的是一部分孩子已经完全跟不上队伍了,我当时只是特别注重对班级整体的教育和引导,而对于班级中的每个小团队则比较忽视,虽然没有放弃,但没有合理的机制把团队给建设起来,所以导致差生是越来越差,上其它课程还能够勉强应付,一到上英语和数学课更是睡倒一大片。尽管我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天天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但结果还是让我不能释怀。而我们的唐新亮老师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孩子们特别喜欢的竞争机制,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就连张雨珂这样刚开始比较薄弱的孩子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真的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多的从班级内部入手,从每个小团队的建设入手,真正保证班级的高效运转和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再一次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个问题:在初中教育中如何实施小组间的合作与分工。其实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早已不新鲜了,山东是实施这种学习方式的主力军,当取得了一定经验后迎来了全国各地的疯狂模仿和“克隆”。我们学校在参观回来后也曾经进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探索,包括新亮文中所提到的让学生面对面坐,分成三类进行互助等。但经过了近一个学期的行走后,我们发现全盘照搬的经验并不见得就适合我们这里的学生和学校,最终我们放弃了对坐的方式,但我们却保留了小组,因为我们发现一个均衡分配的小组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全组学生的积极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就是利用了人的自信与争强好胜心理。
但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觉得一定要注意三点:一是分组,二是机制,三是考核。要相对均衡分组,有一个互助机制,最后有一个科学的考核方案,必要时要有足够吸引人的奖励方式。那么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什么?我认为一在上课开展小组合作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个环节的实施,甚至于作业如何考虑分层布置都得提前想到。新亮这个案例看来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了,希望大家能在今后围绕这个问题取得更多的经验来分享。
小组合作有很多优点,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较容易解决了。它为每位学生参与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发展学生的合作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感情的过程。它使每一成员都溶入集体中,增强了集体意识。另外, 小组合作学习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向组内成员阐述自己的看法,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还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爱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
 
总结与启示:
小组合作也要注意一些现象,如:1.在合作学习中个别组并没有积极讨论,合作在学习,而是做了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2.有的可能是两三个同学讨论,其他同学无所事事。总之。在小组合作中一定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基本作到全员参与。 

上一篇:团队第一次研讨记录
下一篇:“在路上”研修团队第三次研讨记录


济源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