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 > 校本教研 > 正文

(教师组合报告)在路上----行走在历史教学的路上 冯艳芳

发布时间:2012-09-17 20:33:57   来源:

 

                                    在路上
                                                   -----行走在历史教学的路上
                   历史组       冯艳芳
在路上,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语,是在一个旅游节目上,入耳便喜欢上了。百度一下,解释如下:《在路上》(On the Road)最为人熟知的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许巍发行的专辑名称,麦田守望者乐队演唱的一首歌曲,歌手熊梓崴演唱的歌曲,一部展示内审人风采的长篇电视连续剧,电影赢在中国》主题曲,痛仰杰克·凯鲁亚克创作于1957年的小说。这部小说绝大部分是自传性的,被公认为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在路上》的其他定义还包括一档旅游卫视的栏目,励志电视节目《乐队的一首单曲,频道2004年出品的一部电视电影。
行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沿途的风景各不相同,有些事,让我们刻骨铭心;曾经有些人,令我们难以释怀。我们一路走来,告别一段往事,走入下一段风景。路在延伸,风景在变幻,人生没有不变的永恒。走远了再回头看,很多事已经模糊,很多人已经淡忘,只有很少的人与事与我们有关,牵连着我们的幸福与快乐,这才是我们真正要珍惜的地方。
行走在教育教学的路上,从95年开始接触到的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弟弟妹妹们,到现在和自己孩子一样年龄的孩子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带给我们的有新鲜、活力,也有疑惑、不解。“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使用着同样的教材,教着不同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我的困惑
今年中考结束,很多同学的历史成绩明显低于平时模拟的水平,而且反映时间不够用,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题就感觉完成了一件重任一样。确实三年以来,历史的中招题目越来越难,对于满分50分的试卷,能达到40分以上就是高手,至于45分以上的成绩更是让学生望尘莫及。对于这样的现状,我们迷茫了,历史开卷考试究竟往哪走,我们的平时教学该怎么办?
中考之后,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历史是开卷考试,咋就才考了二、三十分?甚至连我们的一些教师的同行也发出同样的质疑,学生们是带着书进考场的,咋就翻不到答案?是的,学生们是带着书进考场的,但是如果不会解题,就是把书翻烂,也找不到答案,因为书中就没有现成的答案。带进去的书籍,它的功能就像字典一样,只是一个工具而已。答案是在拥有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对于题目的理解,加上对知识的整合,归纳总结而成的。
历史开卷考试是从03年开始的,最早使用的上教版的《历史与社会》试用版,我们济源是试点,整个河南只有我们济源一家使用此教材,中招时济源是独立命题的。使用结果,100分的试卷,班级的平均分能够达到70—80分左右。由于大都市的教材对于我们这个有点偏远的山区小城来说,过于先进。三年后,上教版教材寿终正寝,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后来改为人教版的历史,在使用的过程中,题目是越来越难,今年我们所使用的《说明与检测》中选择题的第二题,备课时对于答案争执不下,上网搜了一下,真是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显示是高招的一道题。无语。
                      我的反思
毛主席曾说过: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仗,在每个战役后,总来一次总结,吸取过去正反两反面的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继续前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部队上常说,小总结,小进步;大总结,大进步;不总结,不进步。回顾过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成功了明白成为何因,失败了知道败在何处,在成功与失败,失误中找寻规律,从而形成有益的经验,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将有莫大的助益。
一、深挖教材,寻找历史现象下的真相与规律。
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有幽默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应该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但是不能够哗众取宠、喧宾夺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做一个历史知识的传声筒,也应该是德育教育、能力培养的桥梁,并且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是不要查找资料了,而是在查找资料时正确地筛选,适合教学内容的就用,不适合的坚决不用,不要做知识的罗列师,而应做知识的整理师,“眉毛胡子一把梳”的结果是学生找不到重点,突破不了难点,知识点零碎;不是不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了,而是要适时适度地使用。记得有一次我使用了几十张图片、几段影像资料,还有歌曲、诗文等,一节课下来,学生看书的时间几乎没有,下课时学生茫茫然问我:老师,这节课到底讲什么?
历史教材所写的都是一些历史事件、现象等,这些事件和现象的后面蕴涵着什么样的规律、经验、教训是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去挖掘的,而且也应该去挖掘的。以前的我在挖掘教材时局限于只挖掘教材中“有什么”、“是什么”,也就是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内容、表现、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特征等。我意识到这远远不够,还要挖掘“为什么”,即历史事件和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背景、条件、目的等,还可具体分为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等多种角度。实际上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挖掘“还有什么”、“说明了什么”、“认识到了什么”,要让学生去评价某一历史事件,得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启示。在讲秦始皇兵马佣时,学生被兵马佣壮观的规模、恢弘的气势、精湛的工艺所震撼,我因势利导,要学生用一个词语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大多是用“磅礴”、“壮观”、“宏伟”等词语,我追问还有没有,有学生思索,答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很不错,我再追问还有没有,并且补充“秦始皇从13岁继承王位起,就开始为自己修陵造墓,修建时间长达39年,动用民力最多时达70余万人”,学生有答“是劳动人民汗水和血肉建成的,也可以看出秦始皇多么的残暴和奢侈”。
二、深思熟虑,教会学生探究历史的方法和技巧。
自从隋朝开始了科举制度,1905年废科举也有近100年了。但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方法至今仍很重要。因此,在应试考试横行的今天,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
(一)阅读的方法。历史是开卷考试,考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对教材的熟悉度就十分重要了。历史教材的阅读、预习也是有方法的,掌握了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学生喜欢看历史书,但往往是流连于图片、故事,囫囵吞枣,并不能起到很好的预习效果。
要阅读目录。这是学生了解历史、熟悉历史的宏观学习方法。目录会把整册课文分成几个单元,这些单元的标题往往就归纳了本单元的内容和特点,能让学生形成一个总体历史知识网络,心中有数、思路清晰,学习某历史时期,学生对所学内容会先有大概了解,如将学些什么,重点内容有哪些。如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史的学期目录后,学生可了解到,中国社会形态是由原始社会进步到奴隶社会再进步到封建社会的。还有些知识点的考察也能在目录中找到答案。
要精读宋体字。教材有几种字体,字体较大的,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应该精读,而且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预习时要划记好重要历史事实的时间、地点、经过、性质、意义等,并且标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疑问。同时其他字体的内容也要熟悉一下,包括图片资料以及史海拾贝,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特别是图片资料,还要指导学生读图、识图、解图和用图,要求学生学会看标题、指方位、讲事件、懂符号、记地名,把地理概念和历史知识结合起来。
找规律、抓关键。历史知识的纷繁复杂,会让学生感觉到无所适从,到底我们要去掌握些什么,怎样去掌握,这时候,我教给他们六个字:找规律、抓关键!历史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比如历史事件要掌握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经过等;历史人物要掌握人物的功过、评价等;战争要掌握战争发生的原因、时间、交战双方、地点、领导者、经过、主要战役、结果以及胜败的原因、留给我们的启示等;条约要掌握签订条约的背景、时间、地点、签订双方、条约内容、影响等。
(二)答题的技巧。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测试更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题型灵活,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归纳、综合能力,答题时,不分主次、不抓重点是肯定不行的。
要善于归纳。有很多的历史题目我们掌握了它的答题思路、答题方向就可以把它们进行分类归纳,相类似的题目答法大同小异。
例如分析某一历史时期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综合归纳教材中各个时期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后,可以得出以下思路,从五方面着手解决这类问题:①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②政治因素: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③经济因素:经济是否发展和繁荣;④文化政策因素:统治者文化政策是否促进文化的发展;⑤文化交往因素:各民族之间、中外交往之间是否存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分析唐朝或宋元时期或其他朝代的文化繁荣,都可以借鉴上述思路和技巧。
要善于比较。“历史是今天与昨天永无休止的对话”。它虽不能循环,却反复再现许多惊人相似的历史现象。比较题是历史测试中最喜欢出的题型,也是学生感到非常困难的题型。我告诉学生把握几点:一是格式。比较题可以采用两种格式:①列表格,把要比较的要素列入表格中,一一对应进行比较;②用文字叙述,比较对象的比较要素逐一列出进行比较。二是找到可比的要素。对历史人物的比较一般要从社会背景、思想主张、实践活动、阶级立场、历史地位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要从他们发生的背景(原因)、经过概况(内容)、结果、性质(实质)、意义及影响诸方面去比较;朝代、国家类的比较,一般可以从社会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加以比较,还可以比较两个朝代或国家在相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各自的异同点。
三、精心设计,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空间。
首先,让学生感到你有想教好他们的诚意。如何体现这种诚意呢?重要的就是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同时博览其它学科,这样才能触类旁通,将书教活,受到学生的尊敬与喜爱。其次,将自己的风格带进课堂,教学时是一个自信的长辈,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强烈求知欲的朋友。第三,爱憎分明,但对待学生要有一个准则:在教室里表扬学生,在办公室批评学生。第四,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学生很敬佩有学识的老师,也尊重会生活的老师。第五,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人,你可以不时尚,但不能不懂时尚。
行走在教学的路上,不知不觉中,已17年了,有些累了,倦了,烦了。但教材是新的,学生是新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怎敢怠慢疏忽?善待学生,善待工作,其实这些善待融汇在一起,就演绎成了-----善待自己的生活,善待自己的生命,以此和大家共勉!
 
 

上一篇:(教师组合报告)温和中坚持 宁静中创新 段林艳
下一篇:(教师组合报告)我的课堂教学 周艳红


济源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