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 > 聚焦课堂 > 正文

同课异构《垂线》(汤青河)

发布时间:2012-03-28 17:09:30   来源:

 

《垂线》课堂实录及反思
实验中学汤青河
   教学内容: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垂线》
   教学目标:
1.     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2.     培养学生用规范数学语言表达数学问题的意识。并了解学习数学概念的方法。
  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师:复习旧知
1什么叫邻补角?对顶角?
拿笔比出相交线,找同学指出邻补角,对顶角。
2什么叫两直线互相垂直?
学生: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叫做两直线互相垂直。
教师:下边我们就来认识:垂线
三:自学探究
教师:自学课本第三到四页。
要求:
了解它的定义,
性质和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用3分钟时间自学课本
反思:
     自学环节的安排上和学生不合拍,效果不是很好,有走过场的感觉。原因有两个:
1自己长时间没带过初一,对初一的学生思维水平估计不准确,有点高估,提问题不够具体,有点太模糊,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
2学生已经学过了这一节课,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自学时等于是蜻蜓点水式的简单复读,没有思维活动。
教师:说说你对垂线的认识情况,先说定义吧
学生:(结合教具)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角是直角,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垂直的定义里是四个角都是直角才叫垂直,这里一个角是直角行吗?
学生利用邻补角和对顶角知识解答。
教师:(板书)学数学要会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垂直,垂足在图形中的表示
做出图形的变形:ABCD垂直吗?
谁是谁的垂线?
     学生在解答中加深对垂线定义的理解。
反思:
    垂直图形的适当变形是刚开始学习几何时一个小难点,自己意识到了,但不自觉的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三复习留下的“后遗症”)所以只说了一下,这也是自己和学生思维不合拍的体现,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看,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下,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教师:你能说出教室中的“垂线”吗?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适时强调:“直线”,互为垂线)
反思:
    举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准确的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身边的数学问题,第一个学生发言不规范时,老师的表情和下边同学的反映让这个学生意识到了问题,这时自己有点“抢台词”,直接问了一句:该怎样说?应该给学生一个再思考的时候,让他自己主动说出更改的语言,这对学习的自信心上有很大帮助。很多时候,自己在授课时,容易重知识,重思维却忽视了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应注意改正。
教师:生活中的垂线这么多,我们有必要来了解垂线的性质。自学课本第四页探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找一找垂线的性质。
学生自己探究。用时5分钟
小组交流探究结果。
汇报探究结果,教师板书:性质
反思:
    做为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没有结合图形完整的把整个性质板书下来,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来讲,这一点应该是个不小的失误。
四、重点点拨:
教师:有且只有一条是不是太麻烦了?(如果这里能结合图形和板书效果肯定和只用口述不一样)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只有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重复:“有”说明存在,“只有”说明它的唯一性。
五、反馈练习:
课后习题。
找同学板演,交流。
拔高练习:做钝角三角形一锐角所对边的垂线和梯形一腰的垂线。
反思:
学生听到“高难度”时那种兴奋让自己也暗自兴奋了一把,可是,在出示问题时,刚开始没能直奔主题,题目不够清晰。其实,这不是自己讲课时的失误,而时准备进根本没想学生可能有的实际情况,只是为了让学生做题而准备的题。做为基础知识课,后续的练习一定要和以后知识的学习联系起来,而梯形一腰上的高这一问题的设计明显是为了练习而练习了。
学生练习,找学生上讲台上板演
同学交流练习情况,评价讲台上的练习
找另一个同学上去修改过钝角三角形锐角顶点做所对的边的垂线。
教师:大家同意哪个同学的做法?
学生:后边这个同学
教师:给大家讲一讲怎样做。
反思:
     当学生中出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时,自己根本没给答案不一致的学生阐述自己思路的机会,好像自己的教学就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答案。其实,这个问题自己这几年意识到以后,还是尽可能去注意纠正的,可是因为以前的一些积习吧,纠正的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感觉时间较紧的时候,就会把思维训练放到知识学习之后,有点本末倒置的味道。
教师引导:大家做垂直的时候为什么都要用直角?怎么用?
学生回答(还是不理想)
教师自己补充讲解。(这里如果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发现这样画图的数学依据就好了。)
五:课堂小结
 想一想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结合板书,强调学习几何问题的方法。(再次用形象的比喻来让学生巩固学习几何知识的方法,我觉得这是这节课中比较成功的地方吧,至少我在设计的时候,就是想把方法,思维的学习放在知识之上的)
总结:
 本节课,自己思想里就一直装着如何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去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可是,在有些环节出还是不很妥当,急需改进。如讲解例题时,环节程序的设计好,更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正像彭兴顺老师所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渴求事业的成功、渴求人生的卓越、渴求生命的辉煌,这才是我们教育所终极追求的目标。”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学习,不断努力;多反思,不断改进,提升自己,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上一篇:同课异构《垂线》(李庆丰)
下一篇:同课异构《爸爸的花儿落了》(张洁)(汤春叶)


济源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