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像三个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李战虎
发布时间:2013-05-09 09:26:48 来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课堂实录
实验中学 李战虎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一首歌《奔跑》,激励奋战在中考一线的学生。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今天,我们将开始初三的第一轮语文复习,让我们,把握课堂每一分,精彩掌握每一点。今天,让我们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再次温故、聆听圣人的千古绝论
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1、背诵课文,默写关键句。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翻译重点句子。
3、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主旨、人物形象及写作方法。
三、导学过程:
1、【自主复习】(15分)
师:请同学们合上书,出声背,不熟练处看书反复背,力求熟练背诵。
学生:大声读背。
师:巡视,然后说,同桌相互背诵,相互纠正,个人针对问题强化记忆
学生:同桌互背检查。
师:都完成任务了么?
学生:完成了。
师:请同学们,结合导学案,快速记忆导学案中列出的重点字词及重点句子。
生:快速记忆相关内容,并及时批注到导学案上。
师: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帮助有问题的学生。
师:同学们,学习效率很高,大多都完成了任务。提前完成的,请及时记忆。
师:完成了么?
生:完成了。
师:请同学们接受背诵检测,三分钟。师出示填空题。
生:做题,接受闯关。
2【课堂提升】
师:同学们能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吗?
生:(齐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这个论点有什么含义?
生: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死亡。。
师:能不能说得具体一点?
生: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
师:那现在同学们明白《卧薪尝胆》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了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有很多名人的事例可以证明这一点。还有哪些事例能证明这个论点吗?
生: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欧阳修两岁丧父苦学成才。
生: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生:爱迪生小时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生: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亡国。
师:用名言警句对文章进行概括也是一种读书方法。大家能不能用名言警句来概括本文的论点?
生: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我们一起读一上这些名句。
师:下来谈谈论证过程及论证方法。
生:课文开头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论点。
师:这六个名人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出身在下层,有过磨难,最终都地位显赫,有作为。
师:那么他们的经历说明什么?
生:说明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有所作为,以此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师:同学们真聪明。除了摆事实,作者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讲道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由列举事实过渡到讲道理,人才的造就必须先经过磨练。
师:作者认为要经过哪些磨练?
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师:达到一个什么目的?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你说的很好。我们可以理解为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生:那这一句,属于道理论证。
师:生于忧患是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师: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这么精美的文章,这么睿智的见解,你能说说孟子语言的特色吗?
生:回答。
3、【中考连接】
师:让我们接受一下中考题的检验吧。教师出示大屏幕,展示中考题。
生:学生做。
师: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教师大屏幕出示答案。
生:用红笔进行对该,并画出分数。
师:引导生总结得失。
四、结束语:
2013年中考号角已经吹响,为了这个理想,我们六载寒窗苦读,三年磨砺,迎战着人生的每一天,让七彩的梦在六月放飞。让我们朝着理想——奋勇出击,只要有信心、有勇气、有毅力,最终的成功一定属于你。把刘欢的《从头再来》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都能记着“心若在,梦就在。看成败,人生豪迈。”下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有如下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作为一节文言文复习课来说,我着重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一上课先背诵,强化积累,然后结合课下注释夯实基础,自主复习。然后课堂训练,达标检测,进而延伸迁移。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存在不足的是: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课前预设的学习目标,有部分学生没能达到。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在研读课文时个别学生的疑难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各教学环节的时间,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紧迫,我在各部分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不够流畅,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
文言文复习教学怎样预设才会使课堂卓有成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从文言文的微言大义里面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值得我去探究,深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学案
备课人:李战虎
一、复习目标:
1、背诵课文,默写关键句。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翻译重点句子。
3、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主旨、人物形象及写作方法。
导学过程:
二、学生自主复习:
1.背诵。
方法:合上书,出声背,不熟练处看书反复背。
同桌相互背诵,相互纠正,个人针对问题强化记忆。
2.重点词语:
舜发于 畎亩 举于鱼盐 举于士 故天将降 是人也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 动心忍性 曾益
人恒过 然后能改 衡于虑 后作 后喻 入则无 法家 拂士
出则 敌国 恒亡 生于忧患 征于色 发于声
3.重点句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填空训练: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 。
(2)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3)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 。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 。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 结果才能 ,(受磨练的益处) 。
(4)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
(5)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 .
(6)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
二、问答题提示: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什么感悟?
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5、短文先从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再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死于安乐,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6.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7.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8.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9.《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
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三、中考衔接,课堂训练:
训练(一)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四、课下巩固训练:
训练(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 分)
故: 任: 曾: 过:
2、翻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个句子。(3 分)
答:
3、填空:
文中的划线句属于 论据。作者从个人 的事例再说到统治者的 方略,最终提出了“ ”的中心论点。(4 分)
材料链接:
2008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藏独”、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堆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沦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衬,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4、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3 分)
答:
参考答案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共同点: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后都大有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3、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答: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7、生于忧患。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是下联的意思。
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
1.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2.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4.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上一篇:[录像三个一]《出师表》 董新苗
下一篇:[录像三个一]《小石潭记》 张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