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 > 聚焦课堂 > 正文

[同课异构]《渔家傲 秋思》教学实录(刘玉玲)(董新苗)

发布时间:2012-10-11 16:56:00   来源:

 

             执教内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5课《渔家傲 秋思》
              执教地点:实验中学九年级13班教室
              执教时间:2012年9月17日
              一、导入新课
              师: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感受塞外奇异的风光和他的情怀。
              二、作者简介
              师:你们对范仲淹有哪些了解?
              生:学过《岳阳楼记》。
              生: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感受到他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生:他是北宋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字希文。
师:回答的都很好,我来补一下。范仲淹,字希文,是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三、 理解题目,了解背景
师:说到词,咱们得明确词牌名和题目。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分别是什么?
生:(齐声)“渔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师:从字面看“秋思”是什么意思?
生:在秋天季节的一种思念。
师:对,这个题目是很抒情的。这和咱们在《岳阳楼记》里认识的范仲淹能相符吗?
生:我觉得不太相符,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襟的才是我心目中的范仲淹。
师:带着疑问,听老师介绍背景。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州就在今天的延安,在当时属边塞地区。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他的家在江苏的吴县,一个生于江南的文人,此时此地有何感想呢?让咱们一步步走近作者。
四、 朗读正音,初步感知
师: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注意正音。
              (一生朗读全词)
生1:“浊”应念zhuó,他念成zhú了。
生2、“燕然”里的“燕”念yān,他念成yàn了。
师: 大家听的很仔细。还有一个字“寐”,读成“mài”。
              (学生自读)
师:请女生齐读一遍。
              (女生齐读)
              师:再请男生齐读一遍。
              (男生齐读)
              师:大家读的都非常好。读音正确,停顿恰当,感情充沛。思考一下:词的上下片内容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上片写的有雁,有城,是写边塞的景。下片有饮酒有流泪,是在抒发感情。
师: 能不能说的再概括精练些?
生: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师:你来读一下,大家来判断刚才的回答是否正确。(生读,大家边听边思考)
师:怎么样?
              (齐声): 正确。  
              (师板书: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
五、 研读赏析,感情诵读。
师: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咱们边赏析,边了解作者的情怀。思考题:词的上片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的?同桌两人边读边结合文下注解讨论,同时注意和作者的家乡相比较来思考。
   (学生同桌合作思考)(指名回答思考题)
生:第二句中秋天的大雁很明显,这是一个写景的具体方面。
师:对。我问一个问题,“衡阳雁去”中,衡阳在哪?雁是朝哪里飞的?
              生:我明白了,大雁是边塞的,往衡阳方向飞,也就是往南飞。
师:对。边塞太寒冷,一到秋天大雁就南飞,一点留意都没有。要是在作者的家乡,此时还花红柳绿呢。这种不同会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生:心里很凄凉,想念自己的家乡。
师:说的好。还有哪些方面在写景?
生:从文下的注释里我理解到边塞的声音很独特,有大风声、号声、羌笛声、马啸声。这也是在具体写景,用声音写景。
师:在作者的家乡此时能听到什么声音?
生:在江苏,应该听到有流水声,鸟鸣声,划船声,买卖东西的声音等。
师:不同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生:家乡的声音亲切、美妙,边塞的声音听见了心里很悲凉的,尤其是大风羌笛声。
师: 说的没错。(板书 秋雁 边声)还有补充吗?
生:“长烟落日孤城闭”也是写景。夕阳西下,城门紧关。在作者家乡,这是可能该逛夜市了。(全体笑)而且孤城紧闭让人觉得很冷清凄凉,更寂寞。
师:(板书 孤城闭)所以,有一个字统领景物,这个字是——(齐声)“异”。(板书)的确,这个字体现了边塞和作者自己家乡的处处不同。 咱们带着这份凄冷悲凉的心情来自读上片吧。
(生自由带感情朗读,有同学能够诵读。)
师:我们继续来思考题:下片抒写了两个方面的情,分别是什么?
师:抒了什么情,刚才在学上片时已经有提到,是对家乡的——(齐声 思念。)是哪一句呢?
生:“浊酒一杯家万里”。(板书 思念家乡)
师:还有一方面的情是什么?
              (无人应)
              师:我来范读下片,大家认真听。
              (有人在小声自言自语,师启发)
师: 在下片里有一处用典,“燕然未勒”。东汉时期,大将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里,直到燕然山刻石记功才回。这里作者说自己还没有像窦宪一样为国立功,怎么能回家呢!这是什么情?
生:爱国报国情。
师:对。(板书 爱国报国情)本词的核心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请大家组成学习小组,连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起赏析理解这两种感情。
    (小组谈论赏析。全班交流。)
生:作者很想念万里之外的家,想回去,但敌人没退,就用酒来浇乡愁。
师:既思乡,有想为国杀敌,内心多么矛盾啊!敌人为什么总不退呢?
生:很重要的原因是朝廷太无能软弱了,让守边的将士们还要忧国忧民。
生:也许还有将士们太累了,在边塞呆的时间太长,头发都白了。这也和朝廷的无能有关。
师:是啊,爱国的感情里包含着忧国之情。(板书 忧国之情)本来思乡与报国就已经很矛盾了,加上忧国担心朝廷,怎能睡着觉?怎能不流泪?此时,假若你们是作者,心里是怎样的感受?
生:像边塞的秋天一样的凄冷,荒凉。
生: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痛,都有。
师:用自己的方式朗读宣泄这种感受吧。
              (生大声诵读下片)
师:全词怎么读,先自己感受,然后自由交流。
(生自由读,交流读法,全班交流)
生:“千嶂里”这句,应由高亢逐渐语速减慢,才有萧条凄冷的感觉。
生:“燕然未勒归无计”由坚定到低沉,想报国无奈回家的感情就出来了 。
生:“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带些颤音,可以展现将士们的内心的复杂矛盾。
              六、拓展延伸
师: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先小组交流,然后来全班交流。
(小组交流)
生:.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生: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生: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生: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大家谈的真棒。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希望大家能熟背并默写这首词。下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渔家傲秋思》虽然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但只要理念先进,引导得法,同样也能使学生受益不少,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意识的突出。本节课的绝大多数的资料收集、研读感悟、品味赏析、拓展延伸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只是起一个主持人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的尊重。
二、注重学习方式的引领与学习技能的训练。新课标的新理念之一就是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好一首词并不难,难的就是学生能否独立地正确地去理解其它一些词或文章,所以方法与技能就是教给学生核心的东西,本节课的基本出发点就正是基于此。《渔家傲》这首词,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怀。为了引导学生从中找出作者的写作脉络,学会归纳概括,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上半部分写景主要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学生通过阅读上阙归纳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一个“异”字,写边关的景色重在写与内地景色的不同之处,大雁南飞,边关号角此起彼伏,长烟、落日下的孤城等都寓示着边关的与众不同。二是下阙抒怀主要是围绕什么来展开的呢?学生通过学习下阕做出这样的回答:就用文中的“泪”来概括吧,主要写将士们的思念之泪,通过“浊酒”“归无计”“霜满地”“人不寐”“白发”等情与景的描写,将边关将士们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及时的予以肯定:就要善于从归纳与概括中找到作者思想的脉络。
三、注重学生的理解感受。在具体的词的阅读中,教师着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与情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意见,并支持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这正是新课标中关于阅读体验要求的具体展现。
四、注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避免知识的单一性,有意识的拓展学生学习的宽度和深度。如在学到《渔家傲》“长烟落日孤城闭”时,我问:这句所表现的景象与我们学过的哪个名句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很快想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有结尾的积累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五、关注古词中的典故,因为一个典故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曾经的生存习惯,典故背后的语言文化现象,正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关键之处。
六、通过本节课也让学生重温了如何读诗。即诵读是读词的第一步,也是欣赏词的开始,所以以此为学习的起点,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及需求。对朗诵作适当点拨,能起到让学生迅速理解词的主题及意境的作用。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及情感,是读词的第二步,也是读词中对内容的具体的理解部分。品味是读词的第三步,也是读词中最富欣赏意义的内容,也最能体验学生学习语言的意识与能力。名句的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特色都要在品味中有不同的体现。
七、将我校的五环自主模式融入诗词教学中,环节齐全,小组合作学生恰到好处。
 
                                                                                                                                                                 渔家傲 秋思实录
                                                                                                                                                                                                           董新苗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永远是中华史上永不凋谢的奇葩,今天,我们梦回唐宋,泛舟诗词汇聚的文化瀚海,一同走进远在边塞的孤城,和范仲淹做一次心灵的对话。(板书: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二、 理解题目,了解作者、背景
师:说到词,咱们得明确词牌名和题目。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分别是什么?
生:(齐声)“渔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师:作者是?
生:(齐声)范仲淹。
师:对,请同学们说说范仲淹。
生2: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 以天下为己任
生4:范仲淹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襟。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今天学习的《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词。
              生:大声朗读。
师:范仲淹,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作者现在何处?
              生:(齐答)西北边境。
              师:为什么在哪?听老师再介绍范仲淹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屏示:范仲淹在1040——1043年担任陕西延州的知州,镇守西北边疆。延州就在今天的延安,在当时属边塞地区。自宋建立以来,采取重内轻外政策,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西部边疆地区长期放松警戒,武备松弛。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再败。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抵御西夏的进攻。他立志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治军颇有成效,当地民谣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一个生于江南的文人,此时此地有何感想呢?让咱们一步步走近作者。
三、 朗读正音,初步感知
师: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注意正音。 (一生朗读全词)
生1:“浊”应念zhuó,他念成zhú了。
生2、“燕然”里的“燕”念yān,他念成yàn了。
师: 大家听的很仔细。还要注意一个字“寐”的读音mei(去声)。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读正确,读熟练,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生:自由、大声朗读。
师:请xx同学朗读诗词,大家认真听,一会儿对他的朗读进行点评。
生xx:朗读诗词。
师:谁点评一下?
生1:他读音正确,也非常熟练。
师:请xx同学自己点评一下。
Xx:诗词的感情把握不好。
师:那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这样感情就容易把握了。
生:自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并主动和同桌讨论质疑。
师:还有不理解的词句么?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生1:衡阳雁去怎么理解?
生2:燕然未勒是什么意思?
师生共同解决。
师出示燕然勒功的故事:
《后汉书·窦宪传》: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师: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之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燕然未勒就表现出作者希望建功,
不甘心无功而返的心理。
师:理解诗词后让我们带着感情读出气势来。
生:齐读。
四、研读赏析感情诵读 :
师:请同学们思考,词的上下片各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下片内容。
生1:上片写的有雁,有城,是写边塞的景。下片有饮酒有流泪,是在抒发感情。生2:表达方式指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上片应该是描写,下片抒情。生3:上片描写了塞下秋景,下片抒发了作者之情。
师: 同学们回答非常正确。
(师板书: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
师:这首词抒了什么情?咱们边赏析,边了解作者的情怀。同学们齐读上片
思考词的上片哪句总领全景?
生:齐答——塞下秋来风景异。
师:异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请从词中找到具体句子。
学生边读边思考。
生1: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中,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寒冷,连鸟也不愿久留,而作者的家乡在江苏,此时应该还比较温暖。
师:非常好,边境地区天寒地冻,有时为证“北风卷地——
生齐答: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师板书:天寒)
生2:四面边声连角起一句中边声四起写出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军中号角声、羌笛声,马啸声,而作者的家乡江苏应该是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板书:声杂。
生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中长烟落日写出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这里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板书:城孤。
师:上片中哪句写得最好?你最喜欢哪一件?请赏析。
赏析诗句的方法有哪些?
生:修辞、用字、画面、感情、写法……
师:同学们小组一起选择一个句子赏析。
生小组合作,赏析。
生1:我们组喜欢衡阳雁去无留意语句,无留意一词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大雁一点儿也不留恋,飞向南方,写出了边境的寒冷。
生2:我们组喜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让我们联想到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派奇特壮丽的景象。
生3:我们组也喜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读着这句诗仿佛看到了一幅画面:坐落在崇山峻间的一座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已紧紧关闭了城门。
生4:我们组也喜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孤城的孤字让人感觉边境的荒凉。
生5:我们组也喜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闭字写出了战事吃紧,戒备深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严。
师:同学们赏析的非常好,从不同的角度赏析了上片,就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上片。
生带着感情齐读上片。
师:我们研读下片,同学们先齐读下片。
生齐读下片。
师:同学们思考:
   下片围绕哪个字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从哪读出来的?你喜欢那一句,请赏析。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一会儿小组派代表展示。
生小组合作学习下片。
师:我们看哪个组学习效果好。请小组派代表展示。
生1:下片围绕“思”字来抒情。抒发了作者思乡的感情,我们从浊酒一杯家万里一句中读出来的。作者和将士们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但他们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生2:燕然未勒归无计写出作者的报国壮志 。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
生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出作者既思乡又希望建功,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因为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生4: 羌管悠悠霜满地是景物描写,在浓霜满地的夜晚,一片萧寒景象,又加上悠怨的羌笛哀婉悲楚,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生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在这样的夜晚,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戍边辛苦,思念家乡,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忧国思乡的情怀。
师:同学们理解和赏析的非常棒。 咱们带着这份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忧国思乡的情怀来自读上片吧。
生带感情朗读。
师:让我们带着感情来朗读整首词。
生带感情朗读。
师: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五:积累背诵:
请同学们快速的背诵积累这首词。
课文小结: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下课。

               
               
             

 
 
 

上一篇:[同课异构]《陋室铭》课堂实录(樊静)(李宁宁)
下一篇:[同课异构]《陈涉世家》课堂教学实录(师社民)(胡艳芳)


济源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