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 > 聚焦课堂 > 正文

[同课异构]《短文两篇》之《爱莲说》课堂实录(汤春叶)

发布时间:2012-12-19 15:47:39   来源:

 

《短文两篇》之《爱莲说》课堂实录
汤春叶
师:(出示莲花图),提问:画面上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莲花又称荷花、芙蓉。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区徽就是以莲花为主要图案的,同学们知道,花的种类有很多很多,澳门人民却惟独钟情于莲花,用它作为区徽的图案,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平凡的地位。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其实不仅是这些,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爱莲说》(板书课题)
师:题目是”爱莲说”,什么是“说”呢?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看来说是一种广泛的体裁,可以说明、记叙,可以议论,但它主要还是以议论为主的。
提问:那么同学们想一想: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就是说说喜欢莲花的原因吧。
师:不错。谁能给大家介绍下作者的有关知识?
生: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字茂叔。
师:他很聪明,能抓住课下注释来了解作者,不错。现在我们看大屏幕,老师给大家具体介绍下作者有关知识,齐读红字部分。
师:了解了文学常识,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诵录音。同学们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师:课文中的生字你注意到了吗?我来检查一下(展示应注意的字词:蕃亵鲜),叫一个学生朗读。现在我们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断句。
生:大声读课文
师:哪个同学给同学们朗读下课文?要注意感情,注意节奏
生:我觉得他读的不够熟练,节奏把握的不太好。
师:说得不错,我也认为他没有读出古人读书的味道来,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想想你在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对,要摇头晃脑地读。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另外,古人读书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很有乐感、节奏感。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范读。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师:朗读的不错。古文学习,首先一定要熟读,其次就要理解文意,下面让我们对照注释自由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
生:自由翻译,圈点不懂的地方(教师在同学间巡视)
师:在刚才的译读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与大家探讨交流
1:老师,请问“中通外直“怎么翻译?
2:我觉得应该翻译成“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
师:这样理解是正确的,这句话可以翻译成“莲花的茎中空外直”,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
1:请问“不蔓不枝”中的“蔓和枝”怎么解释?
2:课下注释有,“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师:是的,翻译时我们首先要借助下课下注释,在这里“蔓”“枝”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长藤蔓,长枝节”。还有问题吗?没有,我们找一组同学来翻译下课文。
师:通过刚才几个同学的翻译,我想大家都对文意了然于胸了,那么回到题目,作者说“爱莲”,他爱莲的什么呢?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1:应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还有一点是第二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
师:很好,下面同学们思考,这些句子写出了莲花什么样的品质?从这些句子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一方面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莲花身上具有君子的美德,所以作者才倍加喜爱它,那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
生:朗读思考,而后小组交流
师: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句。
1:我从“出淤泥而不染”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德
2:我从“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德
3:我从“中通外直”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正直,豁达大度“的美德
4:我从“不蔓不枝: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不攀附权贵、阿谀逢迎”的美德
5:我从“香远益清”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君子美名远扬”的品德
6:我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出莲花具有“自尊自重、令人尊敬”的美德
师:大家概括的非常好。作者如此细致地描写莲,他难道仅仅是喜欢莲才这么写的吗?
生:不是,我觉得他是要借莲花来表现自己的。
生:我觉得这里作者是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表面写莲花,实际要写自己。
生:我也这么觉得,你看文章说“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就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师:你的回答很好,真的动了脑子,理解了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他就是要说自己也像莲一样有着君子一般美好的品德。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1:我认为是为了衬托莲花。
2:写这两种花是为了写两种人,就像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君子一样,写菊花是要写像菊花一样的隐逸者,写牡丹是要写像像它一样的世人,用这两种人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君子一般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师:那这两种衬托有区别吗?
生:菊花是正面衬托,牡丹应该是反面衬托了。
师:很好,其实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这种写作手法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叫做“托物言志”。托莲花,言自己淡泊名利,不与污浊社会同流合污的志向
师:作者写自己,同时又提到了陶渊明和世人,老师想问问大家作者对他们的情感一样吗?生:齐读第二段两遍,思考所提问题。
师: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感受
生:我觉得他对陶渊明和世人不太满意。
生:我觉得作者对陶渊明和世人的情感有所不同,对陶渊明应该有赞扬的成分,对世人那是很不满意的。
生:如果作者赞赏陶渊明,为什么他不说自己也爱菊花?应该对陶渊明也有所不满吧。
师:看来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了,大家想想《桃花源记》,陶渊明想要过的是什么生活呢?
生:他总想过一种避世退隐的生活,逃避现实,而作者虽然也看不惯官场黑暗,但是作者仍然积极做官,力求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一方百姓做贡献,所以不逃避现实的作者对于陶渊明只能是一种理解和惋惜。
师:很好,其实作者确实对陶渊明饱含着一种惋惜之情,陶渊明正直清廉,但他在黑暗的官场面前却选择了逃避,而没有选择勇往直前,这让作者不满意。所以,我们在现实面前应该选择勇敢面对,绝对不能逃避,逃避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做一个人,就要有担当,有责任感,大家说是不是?
生:大声一起说“是”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保持正直的节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作者爱莲,同学们爱什么花呢?为什么喜欢这种花?
生:我喜欢兰花,因为它美丽芬芳而且坚强,能在逆境中生活。
生:我也喜欢菊花,因为秋天所有的花都凋谢了它却傲风霜独自开放。
生:我喜欢梅花,因为冬天那么冷,它却不畏严寒,冒风雪斗严寒,可佩可敬。
。。。。。。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我们要从中汲取一些精神营养,无论何时,我们都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上一篇:[同课异构]二次根式复习课(张东丽)
下一篇:[同课异构]Unit 4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翟宝剑)(原道燕)


济源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