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 > 聚焦课堂 > 正文

[录像三个一]《雪》 常永伟

发布时间:2013-06-26 09:57:56   来源:

 

《雪》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概括雪的特征。
  2、比较探究,体验作者情感。
  3、联系背景,感悟鲁迅精神。
  教学过程:
  一、朗读涵咏,把握情感
  教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就告诉大家了,语文要读,文章要读,课文要读,而且昨天我们也找到了你们最喜欢的段落,现在我们来听听大家的朗读究竟怎样?
  〔朗读课文,一,三段,读出情〕
  男女同学分别读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体现江南雪的娇艳和北方雪的蓬勃奋飞
  〔方式:指名朗读-评价(主要谈文字所表达的内容给同学们的感受-女同学读江南的雪――注重北方雪的朗读,读出雄浑,义无反顾,蓬勃奋飞的味道〕
  二、精读课文,揣摩特点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告诉大家,课文仅仅读好了还不够,还好仔细体会,慢慢品悟。
  1、默读课文描写南方雪景的部分,思考:
  1)、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请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这些印象是从哪些地方让你发现的?
  而这些特点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句子①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A、朗读――品析句子:你在这个句子有什么发现?
  滋润美艳之至――青春健壮―――极富有生命力
  山茶、梅花、腊梅花,杂草――五彩缤纷――滋润美艳之至
  句子②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A、解决词语:确乎
  B、读读这个句子,你能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C、花儿盛开,蜜蜂采蜜是什么季节的典型景物?现在是冬天,怎么会好像出现春天的景象呢?鲁迅自己也说确乎没有,记不真切了,这样的冬季哪里来的蜜蜂呢,从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花在生长,蜜蜂在忙碌”――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革命胜利的希望
  D、教师:如此充满生机活力,它不是春天,可是让我们闻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春的活力(指板书),所以作者说:“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
  生自然接:那是隐约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2)快乐的―――堆雪罗汉――珍藏的回忆,美的象征,但是会褪尽
  教师:对于江南雪的记忆鲁迅除了雪景之外还有着什么呢?
  那是怎样的雪罗汉?
  雪罗汉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呢?
  从哪里你能发现?你能读好吗?
  冬天里的雪罗汉有什么变化呢?――晴天,连续的晴天是他在不断的消退。
  3)、你能感受到在描写南方雪景的过程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吗?除了喜欢,赞美之外可能还有些什么呢?(遗憾)
  
  (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他脑海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这里,江南的雪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而且,在儿童欢乐的天地里,竟有童心未泯的成人掺入其中,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可以让学生找出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的词语,体味这富有诗意的形象。)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朔方的雪,朔方的雪是以怎样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孤独,旋转升腾,蓬勃奋飞
  教师:哪些地方给了这样的印象?(提示学生勾出描写朔雪的词语,体会雪的形象。)
  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具体摹写朔方雪的质地、形态,它们毫无色彩,与“枯草”为伴,孤独凄凉。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太空你觉得是怎样的?
  描绘朔方雪动态之美,突出其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尽现朔方飞雪的壮美与独立张扬的个性。
  教师:仔细看看这个句子,你能发现什么?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旷野怎么理解?凛冽的天宇怎么理解?升腾的不是雪吗,怎么变成了雨的精魂,鲁迅是不是写错了呢?
  雨和雪的关系,雨和雪的作用。
  (将朔方雪置于苍凉悲壮的背景,俨然挑战的斗士,突出朔方雪孤独境遇下的抗争精神。)
  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如“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抓住“孤独”这一北方雪的特点,而把“死”与雪的精神相联,如奉献等,“精魂”凝聚一种坚强)
  三、研读探究,情感深化
  4、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有何目的?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
  “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是作者向往的美好理想,但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长久的保持;
  “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使人联想到那艰苦卓绝又令人神往的战斗。,他憎恶把朔方的雪花变得孤独和冰冷的严酷的冬天,他要用战斗来实现理想。
  5、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景,为什么?
  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琢磨,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提示:注意晴天的雪的表现
  四、感悟精神,激励人生
  1、联系鲁迅的生平,探究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难点)
  鲁迅之所以要呼唤自然本性的野性与爱,正是为了给人间的现实战斗注入生命的活力。因此,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离开了社会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赞赏自然和自然美,完全着眼于从中发现社会和发现自己。
  2、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在那个雪花奋飞的日子,身处寂寞彷徨的鲁迅触景生情,笔尖倾泻下了内心最深的感受,即使孤独,即使死掉,但不屈的精魂会不息地旋转而且升腾。
  阅读鲁迅散文的特殊价值,就是帮助我们走近鲁迅的生命个体。这旋转而升腾着的,也是鲁迅的精魂……——  也许这正是鲁迅之所以成为那么多人的精神支柱的原因吧。(齐读诗歌结束本课)

 

《雪》教后反思
之所以选择《雪》这篇课文,其实有一种偷懒的想法,因为文章比较短,应该容易上。没想到的是,越备课就越觉得难。知难而退也许是明智之举,但那不应该是我的选择,想想,就干脆把它作为对自己课堂教学的一种挑战来尝试,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历练来提升自我。
一、对课堂深度的把握
对于《野草》,一直有着许多不同的解读,这本体现鲁迅全部生命哲学的小册子也因此被文学界公认为“世纪性的文学猜想”。《雪》虽然是其中色调相对明朗的一篇,但也有着诸多解读:说宽度,有学者甚至提出了“爱情的宣言”一说;说深度,钱理群将其上升到中华民族对宇宙基本物质元素、生命元素的理解。可是,对于初二上的学生,在一堂没有前后呼应的独立的课上,如果对文本的开掘脱离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可接受程度,是否真正有价值呢?再三考虑,我最终选择了“鲁迅的自画像”这种解读。
原因一:《野草》与《彷徨》作于同一时期,集中体现的是鲁迅在“五四”退潮之后空前的孤独与绝望以及对“绝望的抗战”。一直以来,鲁迅都有着一种强烈的孤独意识,这是一种先驱者的孤独、一种探索者的孤独,这种孤独带有屈原式的忧愤深广,表现为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和不与浑浊现实同流合污、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在《彷徨》的扉页上他便援引了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说,这样的思想在《雪》这篇文章中也有着较为集中的体现。
原因二:目前大多数学生对鲁迅的了解还是比较概念化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甚至还有学生认为是政治家。
基于这两点,我决定把本堂课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定位在帮助学生更深入、更真切地认识鲁迅——体验鲁迅的情感,感悟鲁迅的精神。
二、对课堂环节的设计
对语文教学,我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本真应该是语言教学,只有基于语言品味的领悟才是最真切最能自然内化的,只有从文字上站起来的鲁迅才是更有生命力的。于是又确定了本课从品味语言到体验情感再到感悟精神的纵向深入的思路。整个教学设计则定位在让学生逐步把握“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的文本探究上,使学生能在由景及人、由情到精神的理解转换过程中领悟文章内涵。其中通过对一些修辞、字词的品味把握雪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对情感的体验和对精神的感悟都要以此为基点。
紧扣文字进行“细读”,也许有点老学究,但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方面却是最实在最需要的。
三、对课堂呈现的反思
本着以上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了教学设计,从教学展示的效果看,应该说已经较好地得到了落实,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让人高兴。文章虽然难,但是因为起点设得低,大家都觉得有话说,有话想说。随着和“雪”的对话的逐层深入,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都体验到了鲁迅那在孤独中向往美好的情感、在孤独中依然奋进的精神。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丰富,他们在今后重读《雪》时会有新的体验、新的感悟,那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不是现在一堂课所能够涵盖的。
不过,在课堂具体实施的时候,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
    1、教师激情有所欠缺,整个课堂显得比较平淡。这绝对是我的硬伤,虽然可以找借口说是性格原因,但即使“秉性难移”,也不是说就完全“不能移”,我一定要把它作为必须克服的问题来对待。
    2、教学机智有待提高。例如对朔方的雪的分析不够到位,原因有二:一是在分析之前没有好好读一读。在我的设想中是打算在分析完“江南的雪”之后先读一读描写“朔方的雪”的内容再深入品味语言,没想到写完板书一转身就看到已经有十几位同学举起了手,如果这时要求他们放下手去,很可能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但是,缺少了朗读这一必要的过渡,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江南的雪的“美好”上,从而造成对朔方的雪的理解也惯性地滑向“美好”这个方面;二是在“如包藏火焰的大雾”一句上纠缠太久,没有及时引导,因而耽误了时间,使得对朔方的雪理解还不透彻就匆匆进入了下一环节。
    3、对文本的反复切入还需加强。同一个语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会有不同的收获,例如你可以从一个句子看出事物特征,看出作者情感,看出写作技巧,看出语言风格,看出蕴涵的哲理……但是本堂课对语言的品味太局限于“雪的特征”,对鲁迅情感的体验几乎是直接从“雪的特征”得出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和文本的脱离,这也使得在第三个环节提升到鲁迅的精神前的铺垫不够到位,材料的出示也相应显得较为生硬。虽然对鲁迅精神的把握是源自文本,但在课堂呈现时却显得有些割裂。如果说本课在课堂设计时关注到了“深度”,但在课堂呈现时却缺乏一定的“厚度”。
    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这次历练对我的教育意义很深刻,很多老师善意的批评也为我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此也真诚地希望各位老师能不吝赐教,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克服弱点。我相信自己能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稳健。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不同景象的对比烘托来抒发情感的写法。
     2、体会景物描写的不同特点。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从古至今,歌咏雪的名句很多,我们知道哪些?正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看到雪景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在大作家鲁迅的笔下,雪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走近鲁迅的《雪》。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知多少
鲁迅的生平级鲁迅的作品,尤其强调《雪》和《风筝》都节选自《野草》。
2、生字词检测
脂粉奁
三、初读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各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用“——的——的雪”来句式来分析。
明确:写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
四、研读课文
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在文中不仅描写了江南雪的滋润美艳和生机盎然,还写了一件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件事。
2、找出文中表现孩子们在塑雪罗汉时动作的词,想想孩子们在塑雪罗汉时的心情。
3、你是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的?
4、文章写了这两幅截然不同的雪景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穿插背景介绍: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1924年,当时作者所处的北京正是军阀盘踞,反动势力猖獗的严峻时刻,而此时的南方,国共两党已经结成了统一战线。
5、在作者的心目中,作者更喜欢这两幅雪景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6、面对着北方严峻的形势,作者会怎样面对,你从文中的哪些词句中可以读出?
五、拓展提升
作者在文章里写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所采用的写法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哪些这样的文章?

上一篇:[录像三个一]《黄河的治理、长江的开发》复习课 赵红茵
下一篇:[录像三个一] 切线的判定和性质(一) 卢海战


济源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