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 > 聚焦课堂 > 正文

[同课异构]对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贾恩娣)(张立新)

发布时间:2012-09-29 08:29:14   来源:

 

课题2 对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上课班级:九.3
上课时间:2012年9月17日
上课教师:贾恩娣
教学要求:
1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份有何不同。
2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和探究。
教学难点: 用排水法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这个集气瓶是空的吗? 有什么?(用学生熟悉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生:不是,有空气
师:很好,是空气,那你知道空气中有哪些成分吗?(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鼓励,再次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生:氧气
生:二氧化碳
生:氮气
师: 还有什么成分?冬天草地上会有露珠,为什么?
生:还有水蒸气(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空气中含有水分。)
师:请大家做一个深呼吸,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呼出的气体有什么成分?
师:大家根据生活经验说说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哪些物质?
生: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师:呼出气体中的这三种成分含量和空气相比,有什么改变?
生: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水蒸气不变
生:水蒸气含量减少
生:是增加的(学生的猜测出现不同的结果,这时正是引出课题的最佳时机,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师:我们今天就来实验探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师:大家自学十四页四个信息,然后讨论如何探究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等的含量多少?(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安排学生自学,讨论设计方案,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明确学习的思路)
生: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氧气含量
生:把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加石灰水,石灰水越浑浊证明二氧化碳越多。
师:水蒸气含量怎么证明呢?
生沉默
师:我眼镜脏了,怎么做?
取下自己的眼镜,对着哈气。
(对于水蒸气含量学生讨论后说不出方法,需要教师恰当引导,因此我就联系实际,让学生恍然大悟。)
师:要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含量变化,我们需要先做什么?
生:收集气体
师:怎么收集空气呢?
生:把集气瓶盖上玻璃片就行了、
师:给半分钟时间,请大家收集2瓶空气
生动手收集空气
师:要收集呼出的气体,我们要用排水法,这是我们这节课的难点,请看老师的演示
师边演示边讲解:先将集气瓶中装满水,水面要凸出瓶口,先用毛玻璃片(毛面向下)盖住瓶口一小部分,然后沿水平方向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若玻璃片下有气泡,拿掉玻璃片,用手往瓶内淋满水,盖上玻璃片,将集气瓶倒立在水槽中。把一根导管伸进瓶口,通过导管向瓶中吹气气,当集气瓶口向外冒气泡时,在水下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取出集气瓶,正放在实验桌上。
生观察
师:大家在收集呼出气体时,要做个深呼吸,憋一口气,一次把集气瓶中的水吹完。
师:你如何判断气体已收集满?(排水法收集气体是初中化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实验操作,通过提出问题,解决疑难,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细节,更有助于学生掌握实验操作)
生: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
师:收集满后如何放置?
师:正放
(教师演示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想做实验了,如果能让学生自学排水法的操作细节,然后让学生上台演示,抽小组中部分成员来观摩,找出存在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话更能让学生在实验时加以借鉴。)
生分组收集气体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第一次走进实验室,个个都跃跃欲试,但容易产生光为热闹不讲实效的问题,教师分步要求学生实验,更利于组织教学,同时提高课堂效率)
师:收集好气体后,我们就要开始探究各成分的含量
学生动手实验(在这个环节,学生秩序比较混乱,都争先恐后忙活,大多不知道分工合作,好多学生不知道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分析结论,教师应该提前告诉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交流分析、反思提高
师:大家交流一下实验现象及结论
生:把燃着木条伸入空气中,木条无明显变化,伸入呼出的气体,木条熄灭。结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高。
师:其他组情况一样吗?
生:一样。
师板书
生:将澄清的石灰水滴入空气中,无明显变化,滴入呼出的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的含量低。(我上课时,板书把二氧化碳写在了前面,容易误导学生小木条是检验二氧化碳的,今后备课中要关注细节,对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设。)
生:向玻璃片上哈气,有水滴(水雾)出现。结论: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的含量低。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的同学没有按照要求来做,只图热闹,二是不注意操作细节,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没有竖直悬空,做实验时直接把玻璃片拿开,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三是没有及时记录现象和分析结论。下面再给5分钟,请大家针对实验问题二次探究。
学生实验
(发现问题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了存在问题,让学生再次探究,整理记录现象并分析结论,给出了学生反思的时间。)
四、布置作业、培养习惯
师:今天作业是把实验结论整理到书上。最后请大家将仪器整理整齐,凳子放到到桌子下。(教师在第一次实验时就把具体规则定好,并落实到位,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养成良好实验习惯,为后面的实验做好铺垫。)
师:下课
课后反思:
学生跃跃欲试想到实验室去做实验,进入实验室后长时间不能安静下来,应给学生明确提出各项要求,如:安静地进入实验室,快速到位,静心看书及时了解相关实验内容,以及操作细节,实验完毕后及时把仪器清洗整理好,离开时把凳子放到桌子下等等。这样的话,以后的实验教师能节省很大力气。
整个实验我能够落实五环自主的教学模式,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我对实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给了学生较多的交流机会,并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异常现象,之后再次进行实验。
不足之处:实验操作中的一些细节如滴管的使用、石灰水的用量以及毛玻璃片只能取开三分之一、要及时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等预先没有给学生强调到位,使学生在实验中问题百出。
 
 
课题:对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上课班级:九年级13班
上课时间:2012年9月17日
上课教师:张立新
上课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师:这是一个空的集气瓶,这里边什么物质都没有吗?(采用情境导入方法,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生甲:不是,有空气
生乙:有氧气
师:有同学说是空气,有的说是氧气,到底是什么呢?(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出现分歧时,不能听而不闻,而应该慎重对待,帮助学生澄清是非)
生:空气。
师:请大家做一个深呼吸,那么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
师:大家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生: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二、自主学习、明确目标
师:大家自学十四页四个信息,然后讨论如何探究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等的含量多少?(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如果学生任务不明确,就会犯简单化的错误,影响学习效果)
学生讨论
交流方法。
学生甲、乙、丙回答。
师:从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需要收集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那么,如何收集这两种气体呢?
师:大家自学教材十四页步骤1和2(学生会自己能够通过学习掌握的教师坚决不讲,以免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
三、师生互动、解决疑难
师:谁来尝试收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通过动手操作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从学生的操作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这比教师在讲台上演示更能起到发现问题、警示学生从中吸取教训的作用)
生实验
师:你如何判断集气瓶中已充满水?(结合学生会操作及时提出问题,趁热打铁,解决疑难)
师展示集气瓶倒过来时气泡
师:发现气泡后,如何处理?(结合学生会操作及时提出问题,趁热打铁,解决疑难)
师演示
生吹气收集气体
师:你如何判断气体已收集满?(排水法收集气体是初中化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实验操作,结合学生会操作及时提出问题,趁热打铁,解决疑难有利于学生掌握这种操作)
生: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
师:收集满后如何放置?
师:正放
师:大家快速收集两瓶空气和两瓶呼出的气体,完成后静下来。(学生第一次进行分组实验,情绪激动,容易发生看热闹而不讲效果的错误,教师提出任务和要求,便于下一步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动手实验
四、交流反馈、拓展延伸
师:大家交流一下实验现象及结论
学生甲:把燃着木条伸入空气中,木条无明显变化,伸入呼出的气体,木条熄灭。结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高。
师:其他组情况一样吗?
生:一样。
师板书
学生乙:将澄清的石灰水滴入空气中,无明显变化,滴入呼出的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的含量低。
学生丙:向玻璃片上哈气,有水滴(水雾)出现。结论: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的含量低。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发现一些问题一是有的学生没有按照要求来做,只做了木条检验氧气含量的实验,其他两个实验根本没有做,二是没有及时记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三是不愿动手,学习主动性差。
师:最后将仪器整理一下,一字排开,凳子塞到桌子下。(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需要老师的明确要求、及时指导和有效监督,还有学生的大力配合,第一次实验把要求提出来落实好,学生会慢慢就养成了习惯,习惯了就成了常规了)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次组内实验公开课,实验的准备是充分的,教师也进行了认真的备课。
优点:
1、能够落实五环自主的教学模式,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2、能够根据课堂需要,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发言机会。
3、能够对实验课的规范提出明确的要求。
不足:
1、组织教学上: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座位没有固定好,进入状态有点迟,教师有责任。
2、对学生的了解不够,课堂提问有些盲目,影响到了教学进度。
3、实验课中的一些细节如滴管的使用、石灰水的用量预先没有组织学生预习好,实验中现象有的不明显。
4、部分语言重复多,不够简练。

上一篇:[同课异构]机械运动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周莲花)(李登新)
下一篇:[同课异构]《不言代价与回报》(苗林静)( 姚绍恭)


济源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