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 《秋天》课堂实录( 李艳群)
发布时间:2012-12-19 15:44:23 来源:
《秋天》课堂实录
李艳群
一、导入新课: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这组图片是描绘的哪个季节?
生:秋天(板书:秋天)
师:有人喜欢用相机拍下秋天的美;有人喜欢用画笔画出秋天的美;也有人喜欢用诗歌来描摹秋天的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诗人何其芳笔下的秋天是一种怎样的美。(板书:何其芳)
二、初读感知:
师:谁来读读诗的第一节?
生:读第一节(节奏感不强、无诗歌味)。
师:“丁丁”这个词该怎样读?
生:zheng
师:是的,要注意读准确,刚才这位同学把“背篓、栖息”这两个词读得很准确。
师:谁来读一下诗的第二节?
生:读第二节。
师:大家一定要向他学习,可别把“青鳊鱼、乌桕叶”这两个词读错了。
师:谁来再读一下诗的第三节。
生:读第三节。
师:真不错,把“寥阔、清洌、梦寐”都读得很准。
师: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生:愿意。
师:好的,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的朗读,一边想像您仿佛看到了秋天怎样的画面?并且注意老师朗读诗歌的节奏和语气。
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师:谁来说一说您仿佛看到了秋天怎样的画面?
生1:农家丰收图;
生2:霜晨归渔图;
生3:少女思恋图。
师:是啊,正是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构成了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正所谓美的秋景、美的图画,必然要诉诸于美的文字,尤其是诗中一些关键而传神的词语必能将大家带入一种美的意境中去,需要我们细细地品味(板书:传神的词语)。下面就请大家看大屏幕,您能将第一诗节补充完整吗?
三、研读赏析:
(一)示范赏析学方法
A:农家丰收图
师:第一处应该补上哪一个关键而传神的词语?
生(齐答):飘
师:大家能猜猜这个词美在何处,妙在何处吗?
生1:“飘”字写出了秋天早晨的幽深、清静。
生2: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伐木声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感觉。
师:对,这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
师:第二处应该补上哪一个关键而传神的词语?
生:饱食。
师:谁来说一说“饱食”这个词能不能少?
生:不能,因为它写出了秋天丰收的景像。
师:“饱食”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拟人
师:对,采用了拟人这种贴切的修辞方法(板书:贴切的修辞)。
师:“稻香”这个词是从哪种感觉器官来写的?
生:嗅觉。
师:这样看来,诗人从多种感觉器官来写的秋天丰收的景像。(板书:感官的运用)
师:请孩子们想一想,当您看到这把饱食过稻香的镰刀,您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金黄的田野;
生2:我仿佛看到了大人们在田野中忙碌的景像;
生3: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田野中拾稻穗。
师:还有哪句话写出了秋天丰收的景像?
生: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师:“肥硕”是什么意思?
生: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师:看到这片金黄的田野、肥硕的瓜果,这俨然是一幅怎样的图画?(板书:丰收图)让我们能感受到农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喜悦(板书:喜悦)
师: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何其芳对于这样的秋天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生:喜爱、赞美
师:第三处应该补上哪一个关键而传神的词语?
生:栖息
师:栖息的意思是什么?
生: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生:后来“栖息”的意思引申为栖居、居住,这是把秋天当成人来写。
师:对,诗人就是运用拟人这种贴切的修辞来写的。
师:这句话我们或许可以倒过来说,也就是我们能在哪里发现秋天?
生:农家里。
师:因为在农家小院里,我们经常能看到什么?
生:墙壁上挂着一把把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生:背蒌里装着肥硕的瓜果;
师:那里还有——
生:黄澄澄的梨;
生:红彤彤的苹果;
生(有感情地读):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师:诗人仅仅用上了“饱食、稻香、肥硕、栖息”这几个关键而传神的词语、贴切的修辞方法,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就将虚无的秋天形象化了,营造了夏忙后农闲的景像。请大家再读一读。
生(饱含感情、有节奏地齐读):读第一节。
师:谁来小结一下我们学习第一节诗歌的方法?
生1:抓关键词来品味(板书:品词);
生2:注意对诗中的句子展开合理的想像(板书:想像)。
生3:还要注意多朗读。(板书:朗读)
师:是的,“品词、朗读、想像”是我们学习诗歌应当采用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用方法
师:下面请大家通过刚才学到的诗歌学习方法,结合这首诗的写作特点,自主学习诗的第二、三节,把自己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批注在书上,并提出自己认为最难理解的词句。
生:自主学习诗的第二、三节,边读边作批注。
(三)合作交流破疑难
B:霜晨归渔图
师:诗的第二节谁有自己认为最难理解的问题?
生:对“秋天游戏在渔船上”这句诗的理解。
师:谁来帮他解释一下?
生:这句话写出了渔人在秋天悠闲快乐的心情?
师: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这句话可能是在写谁与谁之间的游戏?
生:可能是秋天与渔船的游戏;
师:为什么?
生:因为秋风吹着渔船在江面上摇来摇去就像是在玩游戏一样。
师:说得真不错,还可能是——
生:可能是渔人与鱼儿在游戏。
师:能说具体些吗?
生:因为渔人想要捞到鱼,但是鱼儿却偏不让渔人捞到,这就好比是渔人和鱼儿在玩游戏。
师:非常精彩,还可能是——
生:可能是渔船与渔人在游戏。
师:是的,这样看来,诗人是把秋天当作什么来写?
生:一个顽皮的孩子。
师:所以诗人写道:
生(读):秋天游戏在渔船里。
师:还有哪些词句能写出渔人的这种心情?
生:“轻轻”写出了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师:请读一读——
生(悠闲地读):轻轻地摇着归泊的小桨。
师:还有难理解的词句吗?
生:“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句话怎样理解?
师:哪位同学能帮帮他?
生:这句话写出了渔人在江面上捕鱼的情景。
师:渔人捞到鱼没有?
生:渔人什么也没捞到,因为诗句中写到了“似的、影子”这些词;
生:渔人捞起的是鱼,因为渔人到江面上来就是为了打渔;
师:大家发表了好几种意见,渔人在乎的是捕鱼的多少,还是捕鱼的心情?(板书:悠闲)
生:捕渔的心情。
师:什么样的心情?
生:渔民捕渔时的悠闲愉快的心情(板书:悠闲)。
师:请大家再读一读第二诗节。
生(舒缓地):读第二诗节。
师(小结):诗人在这一诗节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归渔图。(板书:归渔图)
C:少女思恋图
师:诗的第三节谁有自己认为最难理解的问题?
生:“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梦寐”的本义是什么?
生:睡觉。
师:牧羊女的眼里看到了秋天怎样的画面?
生:美丽的草原、清澈的溪流。
师:所以梦寐就有了“陶醉”之意。
师:其实,在牧羊女的眼里,更想听到的是什么?
生:笛声。
师:她更想看到的是什么?
生:牧童。
师:牧羊女是怎样问的?
生(带着疑问读):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师:她为什么要问?
生1:因为她在夏天听惯了那美妙的笛声。
生2:因为她看到这寥阔的草原就想起了那美妙的笛声。
生3:秋天的草原、溪水固然美丽,但反而引起了牧羊女的思恋之情。
师:为什么笛声变成香的与热的呢?
生:因为对于牧羊女来说,夏天的记忆是美好的,所以在回忆时笛子的声音也就是香和热的了。
师:牧羊女用什么在问?
生:眼睛。
师:你从这双眼睛里读出怎样的情感?
生1:对牧童的思恋。
生2:对夏天美好生活的回忆。
师:是的,因为对牧童怀着深深的思念,现在却看不到牧童的身影,所以草野在蟋蟀声中变得怎样了?
生:更寥阔了。
师:是的,现在听不到牧童的笛声,溪水也仿佛变得怎样了?
生:更清洌了。
师:这哪里仅仅是一种思恋,其实,更有一种对牧童的——
生:深深期待,希望他能在这里出现。
师:这是少女的一种怎样的情怀?
生:这是少女的一种似恋非恋的情怀。
师:这实际上就是青春少女的一种懵懂心理(板书:懵懂),请大家再问一次:
生: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师:所以诗人说——
生(有感情地读):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师:这是一幅什么图画?
生:思恋图。(板书:思恋图)
师:表现了牧羊女在秋天的一种懵懂情怀,请在读第三节。
生:读第三节。
四、总结提升:
师:何其芳的《秋天》以传神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丰收的喜悦、归渔的悠闲、牧羊女的思恋之中,请大家跟着老师再读一遍全文,注意把自己理解到的感情融入其中。
师:请孩子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诗,老师为他配上背景音乐。
生:朗读这首诗。
师:还有哪些同学想来读一读?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生:自愿站起来朗读。
师:读得真不错,读得正确、流畅而又有自己理解到的情感,这就是我们朗读的三个层次。
师:谁来总结我们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生:何其芳描绘了丰收图、归渔图、思恋图,为我们展现了秋天的绚丽多彩的画面美。
生:我觉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何其芳写作上采用了“传神的词语、贴切的修辞、多种感观的运用”这些写作方法。
生:我学到了通过“抓关键词品味、展开合理想像、反复朗读”的诗歌学习方法。
五:拓展延伸:
其实,不同的人对于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秋瑾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选择秋天某处景物如秋天的雨、风、田野、丰收的果园、盛开的花等、写一段关于秋天的文字。
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丰收图喜悦
归渔图悠闲
思恋图懵懂
上一篇:[同课异构]历史复习课课堂实录(冯艳芳)
下一篇:[同课异构]二次根式复习课(张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