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 > 聚焦课堂 > 正文

[同课异构]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张惠玲)

发布时间:2013-01-03 11:24:29   来源:

 

                                 10.孤独之旅
                                      曹文轩
                                实验中学 张惠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小说内容,体会孤独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主题。
     2、体会小说中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1、体会小说中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理解内容,体会孤独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去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隐形的翅膀》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的是什么歌呀?(生:《隐形的翅膀》。)是呀!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感受到阳光的明媚,彩虹的绚丽。的确,人生旅途并非一帆风顺,有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也有人在孤独艰辛中长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孤独的放鸭生活吧!(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大语文教育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在今天的早自习上,我们已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回忆一下,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主人公是(杜小康),小说的故事情节呢?(可以多喊几个学生回答,当然视情况而定)我们请一个同学起来说一下。
  师:嗯,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现在,同学们能不能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抽学生回答:本文讲述的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同父亲去芦荡放鸭,经过一场暴风雨的洗礼后,他终于长大、坚强的故事。
  三、精品细读,分析人物
  师:好!文中的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刻画人物的方法都有哪些?本文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刻画杜小康的?
生: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师: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呢?请同学们按屏幕上的提示从文中勾画出能表现杜小康心路历程的词语或句子。(强调:同学们边找边读,过读边找)(见幻灯片)
  刚刚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
  芦荡安顿后:孤独
  住段时间后:不再忽然地恐慌
  雨后天晴时:坚强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杜小康刚刚出发时,是怎样的心理?
  生:茫然、恐惧。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从第11段中“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可让学生读出来)看出了杜小康的茫然、恐惧。(当然,为了彰显语文味,朗读必不可少。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如果全部朗读,则费时费力,且不一定有效果。因此我采用了跳读法,抓住重点段落(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细读文本,使学生在朗读时培养语感,丰富体验。
  师:能不能说得具体一点,杜小康是对什么感到茫然、恐惧。
  师:杜小康失学前家底怎样?
  生:厚实。
  师:可想而知那时他的生活是怎样的?
  生:快乐,无忧无虑。
  师:如今突然远离家乡、伙伴,而且只有父亲和鸭子相伴,他的心情是怎样是的?
  生:难舍、痛苦、孤独、失落……..
  师:说得对!那么本应该在学校好好读书的杜小康却一下子成了“不知要往前走多远”的放鸭的流浪儿时,让他对前途感到恐惧。
  师:经历了刚出发时的茫然和恐惧,那到达芦荡后杜小康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
  生:害怕。
师: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一个成熟的杜小康。
:一个勇敢的、有责任感的杜小康。
:一个敢于面对困难的杜小康。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准确,杜小康的第三句话中,哪个词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众):分头
师:课文哪一段描绘了杜小康雨夜找鸭的情形?
(众):第38段。
师:每每读到这一段,我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幕幕的画面。下面老师把这一段朗读给大家听,请你们闭上眼睛,看脑海中在放怎样的电影。
(师范读。)
师:这就是我们的杜小康,头上是如万辆战车般滚动的雷声,耳畔是呼呼的风声,身上砸着歇斯底里般的雨点,脸上和脚上已伤痕累累,可他还要孤军奋战。如果老师把去掉,将句尾的句号换成问号可以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换后是疑问语气了,表现不出杜小康的勇敢、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师:那么为了突出坚决,我换成感叹号,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因为……
师:不着急,你想想用句号、感叹号,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生:句号要比感叹号语气平缓、平静一些。
师:对,平静一次用得很准确。此时的杜小康饱尝雨夜寻鸭的磨难,但是很平静,很从容,没有大喜大悲,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杜小康真的——
(众):成熟了。
师:文中其实还有好多细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杜小康的成熟。请同学们找出刚到达芦荡,鸭群被刮散后杜小康父子的表现,特别是能表现父子之间关系的句子。
(生浏览课文,寻找答案。)
师:我们先说到达芦荡时杜小康和父亲的表现。
生:刚到芦荡时,杜小康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生: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肯入睡。
师:表现出什么?迟迟不肯说明什么?
生:说明杜小康心中害怕,而此时父亲是他唯一的依靠。迟迟不肯,说明害怕程度之深。
生: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定。
师:为什么父亲必须要显得镇静?
生:因为他是父亲,他是大人,这是他的责任。
师:杜小康的父亲走南闯北,此时面对这样一个环境,尚且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更何况一个孩子?那么,我们看到鸭群被刮散后呢?
生: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师:此时,杜小康的表现说明什么?
生:说明杜小康不再依赖父亲,他开始像一个大人一样承担责任,甚至此时比他父亲更像大人。
师:是啊,在危急时刻,紧要关头,杜小康勇敢地担当了本属于父亲的责任,他真的长大了,成熟了。
   (课件显示刚才学生回答的有关句子,是按地点总结的。)
师:我们来将屏幕上的文字齐读一遍,不按地点,女生先读所有的关于杜小康的红色文字,男生紧接着读所有的关于杜雍和的蓝色文字,中间老师不再起头了,咱们一气呵成。再次通过这些细节感受杜小康的勇敢、成熟。
   (女生、男生分角色朗读。)
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第三句话,要读出杜小康此时的成熟和平静。
(生读,教师适当指导。)
师:第四句话,你们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
生:一个感受收获喜悦的杜小康。
生:一个激动的杜小康。
师:我们看这句话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短句,都用了感叹号。
师:这正和前面的哪个词相照应,充分表达了杜小康此时的心情?
(众):惊喜
师:通过对这四句话的品析,我们发现,每句话都鲜明地表现了当时杜小康的性格。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练习演读这四句话,等会儿把自己认为读得最精彩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
(三名学生朗读,师指导。)
师:短短的四句话就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历程。当我们陪着杜小康走完这段孤独之旅,结合杜小康的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
生:独立,遇事靠自己,不依赖别人。
生:懂得父母的辛苦,能分担家庭的困难。
生:能承担责任,有勇气,坚强。
师:那么是什么促使了杜小康的成长呢?
(众):孤独。
师:是啊,家道中落,年幼的杜小康饱尝了物质生活的单调、精神生活的痛苦,可他最终用稚嫩的双肩扛起了这一切。我们说孤独并不可怕,困难并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它们就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此时,再回首课文,我们可以说孤独之旅其实就是……
(众):成长之旅。
师:作家曹文轩这样说——
(课件展示)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反思:课堂上,举手积极与否是衡量学生思维是否活跃的重要标准。我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经过训练,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的确增强了。但仔细观察,难免又会发现一些问题。自己的课堂上,我的问题刚出口,学生便急于表现自我,把手齐刷刷高高举起,还不停地喊着“我”、“我”。如果我提出有难度的问题,学生也是这一表现。听学生的回答,大多数是低质量、比较肤浅的。也难怪,举手如此迅速,不是建立在精读文本、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见解怎么深刻?)
四、品味语言,体会环境描写的妙处
 师:在杜小康的成长历程中充满生机的鸭群是他的亲密伙伴,一望无垠的芦苇荡是他的精神家园。跳读课文找出鸭群和芦苇荡的描写,说说他们的作用。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2
.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
3
.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师:请大家分析这个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生:为下文杜小康找鸭作铺垫。
生:天气的恶劣,为下文杜小康接受磨练做铺垫。
生:为鸭子走散,杜小康接受磨练做铺垫。
生:杜小康觉得风也是黑的,这里的黑还是杜小康的内心感受。
师:天黑,河水也黑,成了一片黑海,前面三黑是实写,后面是虚写。虚实结合。为什么黑?
生:营造暴风雨时的恐怖气氛,也是杜小康的心灵的恐怖。
师:杜小康觉得风也是黑的,为什么只写杜小康?
生:因为这样一描写就把焦点一下子聚集在了杜小康身上
生:这一段重点描写景物有点歇斯底里。
师:就是因为暴风雨鸭子才跑了,所以这里的场景设置很重要,写暴风雨就是为了故事产生波澜。还有十几只鸭子没有找完也是波澜
生:对雷声和暴风雨的描写,用了比喻的手法。对暴风雨用了歇斯底里这四个字
师: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两次穿插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刚刚品析的地方使用渲染的手法。环境越恶劣人生遭受的事故越严重。
总结景物描写作用:
1、设置人物活动的环境
     2渲染氛围
     3推动情节
     4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思:我在教学中力图以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将学生有语言、文体的层面引入文化、人文的层面。我抓住了小说文体的特点,由人物形象、环境细节描写入手,通过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本细读,让学生感受小说语言所承载的人文气息,从而感受到浓郁的语文味。)
 
五、体验反思:
同学们,成长史一个美好的过程,每个人成长的经历不同,成长的故事也丰富多彩。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过孤独吗?请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收获。
生:我把自己的经历与杜小康相比,感到惭愧,记得……。我当时为什么不坚强呢?如果我像杜小康一样勇敢,那件事就不会成为我永远的遗憾了!
 生:能打垮我的只有我自己。十年前……。今后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困苦,我不能再怨天尤人,找客观原因放弃,而应该战胜困难,战胜自我。     
 生:杜小康是一个能为父母、为家庭分忧的好孩子。我这么大了,却常常......。我再也不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虚度光阴了。我今后要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帮父母一起撑起这个家。
 生:我现在能无忧无虑的学习真的好幸运,我应该好好珍惜。拥有这么好的条件,我必须创出一番成绩。
六、教师寄语:
同学们,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苦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感谢磨难,因为那是命运的赐福;感谢孤独,因为那是成长的涅槃。让我们在苦难中成长,相信大家一定会越来越坚强。
《孤独之旅》 的教学反思
 实验中学 张惠玲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我在讲这一节公开课的时候,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们热情高涨,敢想敢说.真可谓是活而不乱.然而,用心观察便能发现课堂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反思。
一、一味追求课堂活跃而忽略字词等基础知识的学习。
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画画、采访等能强调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堂课下来,气氛是活跃了,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听课者也倍感轻松。可静心一想,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提出了几个疑问?思考了几个问题?学会了哪些知识?发展了哪些能力?便又觉得这课活泼有余,扎实不足。我的这节课在起初的设计上,并不愿意把“孤独”的心情一直笼罩在课堂上,所以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对于课本的双基问题,就显得比较少.课后我仔细寻找了原因.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我的课堂容量大,可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教学内容,因此,就出现了字词知识没有学习的情况. 课后仔细想想.在某些环节可以压缩设计.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二、学生举手踊跃而思维肤浅。
课堂上,举手积极与否是衡量学生思维是否活跃的重要标准。我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经过训练,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的确增强了。但仔细观察,难免又会发现一些问题。自己的课堂上,我的问题刚出口,学生便急于表现自我,把手齐刷刷高高举起,还不停地喊着“我”、“我”。如果我提出有难度的问题,学生也是这一表现。听学生的回答,大多数是低质量、比较肤浅的。也难怪,举手如此迅速,不是建立在精读文本、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见解怎么深刻?因此,为了提高交流的质量,教师应引导学生专心倾听,细心揣摩,深入思考,虚心接纳,以免使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思维肤浅和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
以上这两点,就是我这节课之后的一些思考.我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上,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使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要提高他们对课本的深入思考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同课异构]4.3.1角(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郭金花)(毕艳艳)
下一篇:[同课异构]《Unit4 where is my schoolbag?》课堂实录( 翟丹丹)


济源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