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 > 聚焦课堂 > 正文

[录像三个一]曹刿论战 刘玉玲

发布时间:2013-05-09 10:07:09   来源:

 

曹刿论战的教学实录
刘玉玲
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
    (放古典音乐,投影课件封面)
    师:在古典音乐中我们来复习课文。先回答我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曹刿和谁论战? 谁是主人公?
    全班:鲁庄公、曹刿。
    师:第二,论的是哪一次战役?
    全班:长勺之战。
    师:请一位同学回答,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几个阶段?
    生(1):战前、战中、战后。
    师:(课件一:板书学生回答内容)很好。战前、战中、战后又写了些什么?我们今天来复习这篇文章。曹刿论战,我们来作战,同学们是士兵,课文是碉堡,要攻下碉堡必须过三关,敢不敢过?
全班:(大声)敢。
这一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探究理解,趣味读背。
    师:好。过第一关。(课件二:第一关,理解背诵)
    生(1):(插话)最讨厌背文言文。
    师:(笑)千万别讨厌。文言文很有意思的。我们先欣赏课文。(课件三:课文录像)
    (学生看录像后)
    师:课文欣赏完了,同学们自由探究一下,找出不懂的地方,谈谈学习课文的收获。
    (学生讨论约三分钟)
    师:哪位同学谈谈他不懂的地方?或者谈谈他的收获。
    生(2):“肉食者”包括鲁庄公吗?
    师:哪位同学帮他回答?
    生(3):我认为包括。根据注解,“肉食者”指居高官、得厚禄的人。鲁庄公是一国之
君,正是“肉食者”。
    生(4):包括。“肉食者鄙”, 鲁庄公正是“鄙”者。
    师:“鄙”是什么意思?
    全班:鄙陋,目光短浅。
    生(5):这篇文章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写得好,语气有肯定、有否定、有赞成、有反对。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6):课后练习有这句话。(全班笑)
    生(7):“彼竭我盈”是成语吗?
    全班:不是。
    师:应该是哪一个词?
    全班:一鼓作气。
    师:哪位同学用“一鼓作气”结合这次过关游戏造个句?
    生(8):这节课我一鼓作气过完了三关,攻下了课文。
    师: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生(9):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
    师:刚才也有同学说这篇课文对话写得好,下面我们来读读这篇文章的对话部分。曹刿、 鲁庄公对话最多的是哪一段?共几次?
    全班:第一段。三次。
    师:(课件四:板书对话内容摘要)男同学读曹刿的话,女同学读鲁庄公的话,其余我 读。
    (朗读完第一自然段)
    师:谁读得好?
    (男女生互不相让)
    师:(笑)读得好不好,关键看有没有把握好人物的语气、语速。对话字最少的是哪一 段?共几个字?
    全班:第二段,八个字。
    师:(课件五:板书对话内容摘要)同学们自由读这一段,注意读出曹刿当时的语气。 还可以做做动作,模仿一下曹刿的神态、动作。
   (学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来表演读。
    (一生举手,一边读一边做着摸胡须、挥手等动作。全班笑)
    师:很好。课文第三段共几次对话?
    全班:一次。
    师:(课件六:板书对话内容摘要)全班齐读一遍。
    (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读了课文,我们就来背诵。刚才有同学说讨厌背古文,其实是没掌握方法。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三种方法。(课件七:背诵方法)一,熟读是基础。二,按课文线索背。如本课 可按人物活动线索、战争进程线索背。三,抓住关键句子背。比如板书的这些对话。好,大家按这种方法自由背诵第二段。
注重背诵方法的指导与总结,提示学生可以多种方法来背诵课文,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学生背诵,2分钟后声音渐弱)
    师:好,检验一下。就用类似二重唱一样的“二重背”方法来背。左边两组为一声部,
右边两组为二声部。哪边先背二个字?
    (左、右两边争抢。教师随意指定左边快两个字,右边慢两个字。)
    师:看哪边能不受干扰,自己背自己的,真正背出来。
    (第一遍,先乱后合为“一声部”。第二遍,交换“声部”,学生整齐有节奏背完)
    师:请一位同学单独背一背,2分钟内背完。(课件八:计时钟)这里有一个钟,一按开始计时,站起来的同学在钟走完一圈之前背完了课文,就迅速上来按下面的成功键。如果钟 走完了一圈你还没背完并上来按这个成功键,时钟就会“爆炸”,这一关就过不了。谁敢背?
 (一生背,按成功键,课件传来掌声和话外音:顺利过关。课件九:第二关,评析人物。 学生也鼓掌)
    三、辩论人物、竞答总结。
    师:鲁国取胜,谁的功劳最大?
    全班:曹刿。
    师:看来大家都很欣赏曹刿。那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你怎样评价曹刿?请大家思考。
    (课件十:欣赏曹刿、批评鲁庄公的同学坐左边,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坐右边)
    师:想好了吗?想好了就迅速换位。
    (学生换位)
    师:左边为正方,右边为反方,现在开始进行小型辩论。可以互相讨论、帮助。正方请 先陈述理由。
    生(正1):我欣赏曹刿,因为他有远谋,而鲁庄公鄙陋,什么都问曹刿。
    生(反2):对方辩友,鲁庄公为一国之君,不懂就问,有什么不好?如果你有问题不懂,难道不问老师?
    生(正3):我不同意。鲁庄公既是一国之君,却一点军事才能没有,鲁国也是个弱国。曹刿细心、谨慎、善于指挥战斗。
    生(正4):曹刿还是个爱国的人。
    生(反5):对方辩友,鲁国是弱国,但可能经过这次战斗后就不再是弱国。你们以偏概全,用老眼光看人。
    生(反6):鲁庄公善于纳贤,用人不疑。
    ……
    (辩论约十分钟后,教师介入暂停)
    师:好。(笑)我再不说停,可能会没完没了。我很赞赏同学们的口才、气势,也很赞 同同学们全面看问题、看人物的思维方法,我也总结了曹刿、鲁庄公的一些性格特点,投影出来供大家参考,可能不如同学们的全面。(课件十一:曹刿、鲁庄公性格)
    (学生看。课件十二:四个炸药包图形)
    师:现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鲁国取胜原因,尤其是军事上、政治上的原因。讲出一条原 因,就可拆除一个炸药包,总结出四条原因就可过关,否则不予过关。看正反方哪方更厉害。
    生(7):战前得到人民支持,获得民心。
    生(8):作战时抓住了时机。
    生(9):凭借了勇气、智慧。
    生(10):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地点——长勺。
    (课件十三:顺利过关)
    师:再看看毛主席的总结。(课件十四: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关评论。 学生看)
    师:佩服毛主席吗?
    全班:佩服。
师:我也佩服你们,因为你们又过了一关。(课件十五:第三关,写作训练)
及时的评价语,让学生提高了自信,学习热情再膨胀。
    四、互改互评,合作提高。
    (课件十六:请展开想像,再现长勺之战场面,200字左右)
    师:请同学们拿出昨天写的这篇作文。(随意读一位学生的作文)这篇文章有何优点、 缺点?
    生(1):叙述得很清楚。
    生(2);我觉得想像不够,没有描绘出战争场面。
    师:你们的文章描绘战争场面如何?先看一段录像,看能不能多写一些战争的场面。
    (课件十七:战争场面录像。学生兴致勃勃地看)
    师:好,请同学们自行修改。修改好了,互相交换着修改、分享。
    (学生修改)
    师:有没有写得好的?请推荐一篇好文章读给大家听。
    生(3):我推荐我同桌的。
    (朗读作文。学生鼓掌)
    师:你是伯乐。你认为好在哪儿?
    生(3):战争场面写得很生动、具体。
    生(4):我念一篇。前半部分写我乘“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变成了一位鲁国士兵”,是我写的。后半部分是我同桌写的。
    (全班笑,并听。读完后,教师给予高度评价)
    师:有没有毛遂自荐的?
    (生5读,学生鼓掌。仍有许多学生举手)
    师:时间关系,就不念了。问问大家,自己觉得修改后的文章确实比上节课写的文章有 进步了吗?
    全班:(响亮)是。
    师:可以过关了吗?
    全班:(高兴)可以。
(课件十八:战斗胜利结束,奖励歌一首)
唱一首歌既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奖励,更是调节了学生的气氛,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刘玉玲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快速看书复习后,一学生回答:“曹刿能远谋,而庄公则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话音刚落,又一学生站起发言:“对于庄公,我认为他有远谋。”这话让我一愣,从教参到所有见过的资料,从未提到庄公有远谋啊!但这位学生的观点有反传统的意义,很值得探讨。
  我表扬了他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勇气后问全体同学:“对于庄公有无远谋这个问题,来一场辩论如何?”大家一致同意。
  生A:“曹刿不是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吗?庄公是鲁国的国君,他是最大的‘肉食者’,他当然无‘远谋’!”
  师:“你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好!”
  生B:“我认为庄公无‘远谋’。若有远谋,战前就该高瞻远瞩,作好充分的准备;若有远谋,战争中就能审时度势,抓准时机;若有远谋,在决胜之后就不会不知胜因。长勺之战,要不是曹刿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说不定庄公就成了齐军的俘虏,能说他有‘远谋’吗?”
  师:“言之有理。”
  生C:“我认为国君的远谋与一般谋士的远谋有所不同。纵观历史,许多有作为的国君,并非自己谋略过人,而是善于任用有远谋的人才。论谋略,刘邦不及萧何、韩信,刘备也不如诸葛亮,但谁又能说刘邦、刘备是无谋之人呢?另外,庄公以国君的身份,能与平民曹刿公平对话,并允许曹刿同乘一辆战车,直接指挥作战,这种超乎寻常的胆识,知人善任的眼光,从谏如流的勇气,谁又能否认他的远谋呢?”
  生D接过话头:“你把庄公说得如此明智,那他为何把大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呢?既然他有远谋,又为何浑然不知‘何以战’,这可是迫在眉睫的近谋啊!”
  生E慷慨陈词:“不错,庄公确实把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作为战争的先决条件,但凭这一点不能说他无远谋,因为这是时代的局限。何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这正说明他有远谋。你只看到前面两点,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这不是断章取义啊?”
  辩论还在继续……
  最后我为这场辩论作结:我们看人、看问题不能只从单方面看,而应从多方面加以分析。在庄公有无远谋这一问题上,同学的话启发了我,虽然他在战前曾寄希望于近臣和神灵,在战争中他也急躁冒进,打了胜仗还不知原因,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他不高明,但就他能大胆任用曹刿这个人才这一点来说,他是有远谋的。现在我们不是说,人才的竞争才是最大的竞争吗?二千多年前的庄公,能慧眼识人才,这正是他最大的远谋啊!
  课后我陷入了深思,《曹刿论战》入选教材多年,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却从未根据庄公所处的时代及他在特定的事件中的所作所为进行全面的思考。作为教师的我,总是按照教参上现成的说法,把庄公看成一个目光短浅的国君,并把这个评价毋庸置疑地灌输给我的学生,而很多时候,学生也习惯于接受老师的观点和意见,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老师就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权威。
  但今天,学生却向“权威”提出了挑战,他们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而且是有理有据,这不能不让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无视阅读主体思维的个性差异,对学生作出划一的指导,使学生“臣服”于教参或教师揭示的文本意义和主题思想,学生丰富的感悟和认知便在同一化、标准化的释义中磨灭殆尽,从而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事实上,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实际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往往因人而异。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正如新课程标准所一语道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激发和尊重学生对课程新价值的创造。由此说来,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园地中含英咀华,采撷知识的果实。
  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因为通过鲁庄公有无远谋这场辩论,让我看到了学生中蕴藏的可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开放年代的学生已经不甘心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他们的敢想敢说,大胆地思维,大胆地发言,而且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所谓创造性,就是在阅读中不迷信书本,敢于批判,推陈出新,能入于书而又出于书,学于书而不拘泥于书,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才能引爆新思想,新创见的火花。同时,它让我深深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精神,更要对不同的理解予以及时中肯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在探究、碰撞的动态中求得理解的深化,使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曹刿论战》复习课导学案

主备人:刘玉玲
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子以及特殊句式;
3、概括课文内容、主旨、人物形象及写作方法。
复习重难点:目标2、3
复习方法:学会总结 学会迁移总结规律 举一反三
导学过程:
一、中考文言文
中考对文言文要求:诵读古诗词,默写要背诵的古诗文;熟悉通假字,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了解重要文言虚词(之、于、而、以、为);能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词义;能把文中重要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阅读文言文,能理解基本内容。
题型:词语意思的理解、翻译言文中重点句子、课文内容填空、简答。
题量:4道小题
分值:10分左右。
二、背诵课文
方法:大声朗读,加深体会。出声背诵,巩固记忆。
1、同桌相互背诵。
2、检测:
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句子                                  .
曹刿在第三鼓后才发动鲁军进攻的原因                                  .
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原因                                        .
曹刿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是                                          .
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
三、积累词语
学生结合课本注释和课后练习,根据提纲,自主复习。
小惠未                          牺牲玉帛                  小大之      
                       可以一战                     又何焉       
必以                    忠之也                  肉食者    
必以                     战则请                   神弗         
公将                      肉食者谋              弗敢          
弗敢                    齐师败绩                  公将之         
齐师             既克,公问其      夫大国,,惧有        望其旗
四:重要语句的翻译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直、意译相结合。要学会必要的增、删、换、调,注意特殊句式。翻译以下语句: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五、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人物形象及写作方法
1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2、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
3、出自本文的成语,意思及现在的意思。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5、怎样评价曹刿和鲁庄公?
6、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7、鲁国获胜给你最深的一点启示是什么?
8、长勺之战鲁国能取胜,与鲁庄公也有很大的关系。试作简要分析。
9、举两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六、模拟演练
1、 本文选自《      》,这是一部______            史书。                                      2、解释划线词   ___
又何焉              肉食者              小惠未              小大之
 3、翻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结合原文回答:                                                                                     曹刿 “下视其辙,凳轼而望之”的原因         “忠这属也”具体指___           __
5、回答问题
1、举两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2、鲁国获胜给你最深的一点启示是什么?
八:中考演练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加横线的字。(2分)(1)公将                 2)既,公问其故
2、翻译(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

上一篇:[录像三个一]《鱼我所欲也》 师社民
下一篇:[录像三个一] Unit 10 I ’d like some noodles Section A 唐松霞


济源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