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像三个一]《春酒》 崔玉朵
发布时间:2013-06-14 15:03:44 来源:
《春酒》教学实录
实验中学 崔玉朵
一、课堂导入:
师: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关于乡愁的描写:在席慕容的诗歌里,乡愁是“一枝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在北石的诗歌里,乡愁是“隐藏在天宇的星斗”,是“一遍一遍的月圆”;而在琦君的散文里,乡愁化作了一杯醇香醉人的春酒。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琦君,品味春酒!
二、教学目标:
师:心中有目标,学习才高效。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把握内容,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浓郁的思乡情怀。
2、品读文章意蕴深厚的细节描写,感受我的童趣、母亲和乡邻的品质。
3、感受文章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生:读学习目标。
三、预习检测: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你对作者琦君了解多少呢?
生:介绍作者作品。
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全面地来了解作者。
一生读:
1、作者简介:
现当代著名女作家,浙江人。1949年赴台,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曾任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
她是从散文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的。她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师:下面我们来扫除本节课的拦路虎,我们找这一竖排的同学给我们读一下。
2、字词检测:
生:生轮流读。
师:大家注意醅的字音,顾名思义的意思。
生:齐读两遍。
四、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
1、你读到了哪些风俗民情?
2、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生:朗读课文。
师:我们找几个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吃春酒、吃会酒。
师:有没有补充?
生:迎神拜佛、吃年糕、吃贡品。
师:在这些风俗中,作者重点写了什么?
生:吃春酒、吃会酒
师:谁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思乡。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最后一段。
师:你的眼光非常独到。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板书: 思乡。
五、研读赏析,品味细节
师: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琦君正是通过这些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她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情思。用笔划出细节描写精彩的句子,圈出其中用得很好的字词。品味划出的句子,反复读,读出美感来,读出自己的理解来。
师:抓住重点字词来品味:
如: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机灵顽皮)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对我的动作描写,突出八宝酒的魅力之大。)这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其中“偷偷”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生:自主品读。
师:大家把自己品读的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交流观点。
师:选哪一句?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出你的批注。
生:我选的是“其实……偷偷把杯子里,好几回……八宝酒了”,这段细节描写看了孩子特有的调皮,古怪精灵,一个“偷偷”给人一种小孩持有的调皮可爱之感。
师:不错,可以给5分,还有吗?
生:第3段,“我……走来走去……酒全洒在……上了”,我的动作,我不舍得喝这又香又甜的八宝酒,表现出了这个小女孩的天真浪漫,“我摔了一跤,却仍把杯子捏在手里”更可以看出对春酒的喜爱。
师:点评很仔细。这个地方有同学补充吗?
生:通过“端着”“闻着”“走来走去”就是没喝,写出作者对母亲酿的八宝酒的喜爱。不舍得喝。“走来走去”是因为舍不得喝,妈妈那么小气,就给了我这么一点点,我拿着走来走去,“闻来闻去”,间接写出对母亲的爱。
师:很好。我觉得你比刚才同学分析得还要深刻。她已经够深刻了,你读出了文字所没有的味道。书就要这样去读。点评得太棒了。“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哪”,这里有个副词“也”,有没有同学点评这个“也”字?没有的话,现在大家看看这个“也”字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我”也非常喜欢喝春酒。
师:他以什么自居?
生:酒仙。
师:好可爱的小姑娘,她居然说自己可以和酒仙李白来比。她的文学上的才情是可以和李白比的。
生:“我是母亲的代表……面包似的……回家”,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蜜蜂似的”写出我当时非常喜欢喝春酒,对春酒充满期望,“肚子鼓鼓的”写出我吃得很多,嘴很馋,让人联想到“我”当时的样子,体现了一个小女孩的可爱。
师:不仅有点评,还有联想和想像,太厉害了。不过我要追问一下,这个琦君是不是有点问题,把如花似玉的小姑娘比喻成蜜蜂似的。蜜蜂好看吗?
生:好看。
师:蜜蜂与蝴蝶哪个好看?
生:蝴蝶。
师:那为什么不写像只小蝴蝶而说像小蜜蜂?
生:因为蜜蜂肚子是鼓鼓的。
师:从形状上像,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因为蜜蜂吃的是蜜很甜的,我吃的是春酒,我很爱春酒,就像蜜蜂吃的甜蜜。
师:很好,形状上像,味道上像,还有什么地方像?
生:她后面说“捧一大包回家”,蜜蜂很勤劳,经常采很多的蜜回来,把自己比成蜜蜂捧很多回来。
师:她这种行为能理解为勤劳吗?
生:活泼吧。
师:更准确一点,想一想是什么,不要对琦君这么客气。
生:贪吃。
师:看看,真实的就是好的。讲得多好,这么贪吃的小姑娘像小蜜蜂一样的,还有“家家户户轮流着喝”,这像不像小蜜蜂?不仅形状像,味道像,行为也像,这个比喻太好了。大家一齐读一遍。
生:齐读“尤其是……手里……回家”
师:小时候琦君如你们的感觉一样,是幸福的、调皮的、开心的、贪吃的,她的童年是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美好童年。点评得很棒。这个家有一位慈爱温柔的母亲,调皮可爱原女儿外,这个家园还有其他人吗?
生:有。
师:谁?
生:阿彪叔。
师:阿彪叔是佣人呀!你觉得也是他家人,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家人。
生:……我看出他巴结把……擦得亮亮的。
师:巴结讨好主人。
生:这里不是讨好的意思,这里指做事勤快。
师:这是方言吧。
生:还可以看出他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师:他是表现给女主人看的,还是发自内心的?(是发自内心的)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抹得亮晶晶的……点燃了,三个“乎”……
师:一个不够。这个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还是勉强去做的?
生:发自内心的。
师:可以看出女主人对他好不好?
生:很好。
师:好得把他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了,因为女主人对他们亲如一家。琦君在另外一篇叫《阿伦婆》的长篇小说中讲了其母亲对待佣人非常好,真的亲如一家。所以,刚才同学说阿彪叔算他家人可不可以?
生:同意。
师:你觉得这个家园还有其他人吗?
生:还有会首。因为母亲每次……时,我都坐在会首的旁边。
师:就会首一个?其他几个不是?他们不坐在琦君旁边?
生:是。
师:大家同意吗?
生:不同意。因为会首是偶尔到他家来喝会酒,不是经常吃她们家的酒,所以是客人。
师:是家人还是客人?
生:客人。
师:都认为是客人?
生:我认为是家人。我小时候在农村里呆过,农村里每户人家都相互帮助,跟家一样的,所以我觉得都是家人。
师:你是很懂感情的人。你从大家互相帮助、很亲热推测,他们就是家人。你对家的感觉,不是爸爸妈妈才是家,只要大家亲热地在一起,就是家。我们可以关注一下会首,这是什么会?
生:酬谢会。
师:为什么要酬谢?村里有人急需用钱时,12个人凑足渡过难关后再还,这样的会具有浓厚的什么色彩?
生:有地方、感情、民俗色彩。
师:像不像一家人?在我们城里,一个单元有没有你没钱了,三楼五楼的钱都给你这样的可能吗?
生:没有。
师:我们再来看看吃会酒的情形。能找到吗?会酒怎么喝?
生: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师:所有这些只有在什么地方才有?
生:家里。
师:太好了,现在承认这个家园除了两个主人外,还有一大群热情、淳朴、善良的左邻右舍、乡亲。加上这群人,这个家的氛围就好多了。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建议大家有感情地读读这几句话。第一段前4句。
生:齐读
师:好,这个家族有什么氛围?
生:热闹非凡、高潮迭起的。
师:你们读时,我的心格登了一下,知道为什么吗?
生:我们读得太好了。
师:读得太好了,真自信啊。你们读到这句“家家……出去”,我一看到“春酒”两个字,心里格登了一下。我们今天上的课文叫什么?
生:春酒。
师:可是我们半个小时在讲什么?
生:家园。
师:完了,跑题了。怎么办?把题目改掉,叫《家园》或《心灵的家园》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这篇文章通过写春酒这件事来突出作者对母亲、对家乡深情怀念,而且我觉得家园有思念家乡的意思,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师:你简直就是专家,可以去编教学参考书了。再给你一个奖品,奖你一个什么呢?上来写什么?
生: 写“酒”。
师:把这碗酒干掉,写在黑板上,看写得大不大气。
生:(生写酒字)
师:果然大气。他酿的这坛酒就够大,够在场的所有人喝一杯了。是啊,这就是琦君巧妙之处。一篇好散文,往往有一个比较好的文眼或线索。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生:春酒。
师:喝春酒——喝会酒——酿春酒。“酒”把“家”贯穿了起来,这是琦君善用的写作方法,叫叙事抒情。这碗酒在文中万万不可少。同学们,温柔、善良的母亲远离了琦君,而无拘无束的童年也是不可能一去还复返的,淳朴、善良、热情的乡邻们也隔山隔水。此时的琦君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生:“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酒不醉人人自醉啊!现在,我们把这一个个散落在记忆中的细节用漂亮的红杯串起来好吗?一杯春酒,盛满了母亲的慈爱,盛满了童年的欢乐,盛满了乡亲的纯朴,正是这些生活中的细节汇成了浓浓的家乡味。板书:
六 、朗读积累 升华情感:
师:可是,这样温暖甜蜜的家乡味只能到回忆中去寻找了,因为琦君三十多岁就离开大陆到台湾,后来一直定居美国(出示琦君小档案),她说“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份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深情和淡淡的感伤,齐读最后一句。对故土的眷恋,是萦绕在作者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
生:齐读最后一段。
故乡情结更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它就已经缓缓流出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从古到今,思乡这一永恒的主题,曾被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以不同的形式演绎。让我们怀着深情吟诵你所知道的思乡的诗句。
生说关思乡的古诗词。
(1)古诗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写出了思乡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出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在过节时格外的思念家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也写出了思乡之情。
现代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写出了思乡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出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在过节时格外的思念家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也写出了思乡之情。
现代诗:
师:(2)除了古诗外,现代也有许多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师诵读:
乡 色 酒
舒 兰
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乡色酒
乡色也好 你满
你圆 乡愁也满人也圆
七、课外作业:醉春酒,练情味
师让我们也拿起手中的笔,记录逝去的或正在进行的美好时光吧!可以写一段时间,也可以写某一瞬间,注意语言描写,并突出细节。
师:结束语:
故乡是一道永远也看不厌的风景,故乡是一段永远也忘不了的过去。那融入生命的故乡情结不仅镌刻在每个游子的心中,它也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无论走得多远,故乡这个生命的根,精神的根会依然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记住:心灵的故乡永远是我们心中一座丰饶博大的精神家园。
《春酒》教学反思
实中崔玉朵
《春酒》最值得从这样一个角度来挖掘文章内涵,那就是作品体现出来的浓浓亲情、乡情、人情。所以,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在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风俗、人情之美上。然而这种美感是通过什么展现出来的呢?便是本文那突出的、精彩生动的细节描写。于是,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意蕴便也是教学目标之一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饮春酒——品春酒——酿‘春酒’”三个环节,三个环节层层深入,从读到赏再到写,达到升华。这也得益于余映潮老师“板块式教学”思路。
一堂好课犹如一篇好文章,必须条理清晰,有实在内容,有情感发掘。
从时间流程上说,我认为本课做到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文本挖掘过程中体验情感,层层推进,发掘意蕴。这也得益于环节设计的严密性和层次性。实践了我校语文组“自主推进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从空间主题上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一个贯穿整堂课的活动,那便是学生的“读”,不论是什么形式的读。例如开始的大声朗读,中间的细节品读,都是为了能够做到深入发掘文本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学习上,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这堂课做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一些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阅读体验,让教师少一些花哨的高谈阔论,让课堂的实际效率实现最大化。
《春酒》是自读课文,所以,它也肩负着以读引读、引思的任务。所以,在学习活动的最后,我安排了学生在对文本有着深入体验的经过后,抒写一个自己记忆中饱含浓浓乡情和亲情的与亲人或朋友共享某种美食的情景。因为生活中任何一个细节如果蕴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这也恰好运用上了“品春酒”环节中学生们的品析探究成果——即写作方法的探究学习。于是,学生写起来也会有章可循,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达到教学目标与生成。最后,为实现以读引读的目的,我列举了几篇同样抒写乡情的文章,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对比阅读。获得更多感受和启发。
回顾整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内容,但还存在些不足,也让我对这堂课有了一些反思:
1、追求完美的同时会有一种缺失,在细节处理上不够运筹帷幄,生成还可以更自然些。语速太快,废话太多,有很多的口头禅。性格太急,不太沉著。教态不太大方,脸扬得太高。
2、要充分进入文章情境,带着与目标相关的感情投入到讲课当中。
3、通过课堂实践,应更多地思考片断练习与整体写作的关系,学生写作需要时间酝酿,知识到能力的迁移是一个过程,有时不可能立竿见影。
最后,我也希望能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引发一些教学问题的探讨。如散文教学的探讨:哪些散文应该精读,哪些散文可以海量阅读?经典文字的内涵一定要深入挖掘,如何挖掘?需不需从文化层面纵深处挖掘文本?从语言到文化是不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其实语文教学真正要做的是,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营造良好氛围,去启发学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深刻的、内在的交流与沟通。
《春酒》教学设计
实验中学 崔玉朵
一、导语激趣: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关于乡愁的描写:在席慕容的诗歌里,乡愁是“一枝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在北石的诗歌里,乡愁是“隐藏在天宇的星斗”,是“一遍一遍的月圆”;而在琦君的散文里,乡愁化作了一杯醇香醉人的春酒。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琦君,品味春酒!
二、教学目标:
1、把握内容,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浓郁的思乡情怀。
2、品读文章意蕴深厚的细节描写,感受我的童趣、母亲和乡邻的品质。
3、感受文章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三、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现当代著名女作家,浙江人。1949年赴台,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曾任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
她是从散文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的。她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2、字词检测:
四、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
1、你读到了哪些风俗民情?
2、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明确:(1)吃春酒、吃会酒。
(2) 思乡
五、研读赏析,品味细节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琦君正是通过这些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她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情思。用笔划出细节描写精彩的句子,圈出其中用得很好的字词。品味划出的句子,反复读,读出美感来,读出自己的理解来。
抓住重点字词来品味:
如: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机灵顽皮)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对我的动作描写,突出八宝酒的魅力之大。)这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其中“偷偷”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1、引导学生品味“我” 的细节
2、引导学生品味“母亲”的细节
3、阿标叔的细节
教师总结:酒不醉人人自醉啊!现在,我们把这一个个散落在记忆中的细节用漂亮的红杯串起来好吗?一杯春酒,盛满了母亲的慈爱,盛满了童年的欢乐,盛满了乡亲的纯朴,正是这些生活中的细节汇成了浓浓的家乡味。板书:
六 、朗读积累 升华情感:
可是,这样温暖甜蜜的家乡味只能到回忆中去寻找了,因为琦君三十多岁就离开大陆到台湾,后来一直定居美国(出示琦君小档案),她说“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份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深情和淡淡的感伤,齐读最后一句。对故土的眷恋,是萦绕在作者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
故乡情结更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它就已经缓缓流出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从古到今,思乡这一永恒的主题,曾被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以不同的形式演绎。让我们怀着深情吟诵你所知道的思乡的诗句。
(1)古诗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写出了思乡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出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在过节时格外的思念家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也写出了思乡之情。
现代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写出了思乡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出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在过节时格外的思念家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也写出了思乡之情。
现代诗:
(2)除了古诗外,现代也有许多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乡 色 酒
舒 兰
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乡色酒
乡色也好 你满
你圆 乡愁也满
人也圆
乡 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七、课外作业:醉春酒,练情味
让我们也拿起手中的笔,记录逝去的或正在进行的美好时光吧!可以写一段时间,也可以写某一瞬间,注意语言描写,并突出细节。
结束语:
故乡是一道永远也看不厌的风景,故乡是一段永远也忘不了的过去。那融入生命的故乡情结不仅镌刻在每个游子的心中,它也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无论走得多远,故乡这个生命的根,精神的根会依然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记住:心灵的故乡永远是我们心中一座丰饶博大的精神家园。
上一篇:[录像三个一]《出师表》复习课 胡艳芳
下一篇:[录像三个一]《观舞记》 董小宾